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问题与对策

2016-05-14 09:13朱生营钟飞
关键词:高校对策

朱生营 钟飞

摘 要:文章以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内涵及属性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校;学生事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82-04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学生数量的猛增和形势的变化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大学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改革的需要,专业化发展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前进的重要方向,也是因应这些变化的一个选择。

一、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内涵及属性

高校学生事务是指,“高校为维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之外所必须提供的具体事务”。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的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学生事务管理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配置合理的资源,提供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生事务的组织活动过程。”[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中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其具体属性包括:

1.学生事务管理是正式的社会需求的全日制职业,具有特定称谓,工作的内容有准确的描述和定位。学生事务管理作为学校的一项工作内容,承担着为学生服务,连接学校、社会和学生的作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最基础的工作之一,高校的正常运转离开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无法想象的。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最为繁杂的工作之一,其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服务,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要在高校这样一个“松散的组织”里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就要让每个岗位的职责明确,做到有岗有人有事有效。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岗位的职责须精确描述,再配以合适的人,岗位从业人员要正确履行职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一般被称为“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是全日制职员。美国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内容有着明确的定义,不仅规定了工作的内容领域,还对这些领域的工作制定了标准。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于20世纪80年代颁布了高校学生事务发展标准。迄今,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已在学生事务35个领域建立了具体标准和指导方针[2],如工作任务、方案和组织与管理等。

2.拥有一个包含着深奥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知识标

准,以及传授、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完善的教育和训练体系。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关系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生活、就业,甚至包括心理和情感方面的事情。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把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因此必然地要牵涉到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由于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或者教育项目来把这些知识“组合”起来,通过恰当的手段和方式让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人员习得这些知识,再辅以必要的训练,从而提高工作能力。

就美国的经验来看,学生发展理论的形成构成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的理论支撑,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走向成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逐步形成。随着学生事务专业化的发展,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大学人事协会(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列出超过120个研究生项目。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列出186个项目,有的还有博士和专业学位授予权[3]。在美国,一个州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学生事务管理学位课程[4]。

3.具有成型的专业组织与伦理法规。从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看,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人构成的,每个人都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承担自己的义务,分别属于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社会里扮演了一个社会角色,这个社会角色有其确定的演绎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角色的人会出于以下考虑进行联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互换资源或信息,以此来增强对事情判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2)用团体的力量来弥补个人在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上的不足;(3)达成共识,共同对外进行讨价还价,以达到利益最大化;(4)通过对内对外协调,更好地保护本角色的稳定性不被内部和外来的力量冲击。

同时,个体的角色和作为群体的角色都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任何人类个体,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存在,都具有内在的动物性的本能和冲动,这种本能和冲动都具有转化为行为动机的可能性;但是人类同时又受到社会性的制约,当个体的行为和群体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就需要对个体或亚群体进行压制,以维护更大群体甚或人类的整体利益。

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在社会中承担着自己的角色。为了及时交换工作的得失,更准确地把握工作的规律,保护作为群体的学生事务从业人员从而保护个体利益,同时避免本群体内部事务不被外界所冲击,学生事务管理从业人员倾向于形成一个正式的团体。这个团体以统一的声音对内维护内部的团结,对外维护自己的利益。

学生事务管理从业群体作为一个团体,其内部的个体由于各自的背景不一样,在利益和诉求上难免有不一致的时候,也正是为了团体的一致行动,以防因个体原因损害了整体的利益,学生事务管理团体需要建立和形成一系列的规则和伦理法则,用制度来实现控制的目的,来协调团体内的个体的利益,从而维护团体的整体利益。

4.获得国家合法承认。在一个社会里,有很多的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的联合体,这些联合体因为资源的有限性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竞争的情形,各种联合体寻求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影响的地位[5]。获得这种保护的方法之一便是国家授权。国家授权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获得授权的联合体所从事的行业便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因为授权的排他性减少了竞争。同时,由于国家普遍信仰“懒政”,为了能用最少的资源管理和监控好某个行业,促进其健康发展,或为了保证其产品的安全和符合国家标准,也乐于给以重要行业排他性的法定授权。

学生事务管理从一开始就具备“被授权”的可能。现代社会,教育不可避免地被政治影响,不管是体现在教育目的上还是教学课程上。目前来看,政府对教育的全面干预呈现减少的态势,但是政府对大学的控制还没有放松的迹象。因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加强,国民意识形态的养成都和高等教育有着较大关系。同时,学生事务管理从业人员群体也积极地回应政府的要求,特别是在中央集权的国家更是如此。因为积极回应得到的将是政府的奖励,而奖励之一便是承认学生事务管理的“合法性”。有了合法性的鼓励,学生事务管理作为一个职业便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可以减少竞争带来的苦恼,同时有了协同和各类机构谈判的筹码。

5.能对本专业事务高度自治。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专业领域只不过是里面的一个小系统。小系统必须要和外界进行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自身正常运转。但是从一个更小的视角去观察这个小系统,一个稳定的小系统内部也有着各种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在这个意义上,在内部和外部之间便存在着一个内外有别的边界。因此,有必要考虑实际情况,给予子系统更多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的权利。作为群体来讲,群体自治的社会权利的获得,对于其所在的行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群体自治的社会权利能合法地让本行业按照其特有的符合行业规律的方式来进行发展。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和其他工作如医生、律师等一样,具有自己明显的行业特点。学生事务管理从业人员一般都直接面对学生,和学生产生各种交流。事务的内容和处理事务的方式方法等等,都具有与其他工作不一样的地方,诚然,从业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都会不一样。与思维方式相关的,包括从业人员对未来的思考、对环境的理解都有着本行业独特的烙印。那么,在本行业无形的边界之外,其他行业的各种信息不能不影响到本行业。这就有必要把这个无形的边界划清楚,同时申明:哪些一般的信息可以进来,哪些非一般的信息是不可以进来的。这就有了高度自治的意味。唯如此,学生事务管理行业才可以按照本身特有的模式朝前走。

6.从业人员对本专业有共同的感召和认知。价值一般理解为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求的满足,即客体对于主体的效用。每个个体对同一个事物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虽然这种区别有大有小。如果在整体价值判断上接近或类似,那么可以称之为大体上实现了价值认同。行业中,对行业的价值认同表现为对行业的有用性、有效性有着共同的基本判断或认可。行业作为群体依靠和集聚的一种存在方式,具有群体的基本特征。群体最初聚集的原因是由于某种“需要”[6],当这个群体因为持续的同质性“需要”在一起互换信息后,便会取得对行业的大体共同认识。共同的认识是指对行业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去做等问题有着共同的认识。当这个认识涉及价值时,便实现了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深层次固化会出现类似信仰的产生。稳固的价值认同或信仰统率了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人时,属于行业里的每个人都会对行业的出色之处高声呼喊,对行业的欠缺之处深感悲痛。

学生事务管理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难题,有时解决类似的问题已经超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时和同行保持沟通和探讨是必要的。当更多的这种接触形成了一种“需要”的时候,群体就会形成。在探讨、议论和说服的过程中,对学生事务管理的本质和特点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清晰。较大范围的正式讨论和共同的目标、任务以及压力有可能形成对学生事务管理本质和特点的共同认识。对学生事务管理有着共同的认识,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让更多的“角色投入”者接受并践行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和要求。从而形成整个行业从业人员对本行业本质和特点的认同。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者有着自己行业内部特有的专业规范和文化, 通过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宣传和专业组织的活动,这些文化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工作中,形成了工作者对本专业的共识。在日常工作中,这些文化无不时刻影响着工作者的态度、方法和决策。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表现在基本建立了一支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基本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基本明确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内容、目标和任务。但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还是落后于高校其他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事务管理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规范性不强。我国大学承担学生事务管理的部门基本被称为“党委学生工作部”暨“学生处”,是两个部门,一套人马。学生处一般下设招生办公室、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日常管理办公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个中心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本中心的工作。学生部(处)工作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就业指导、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几个方面。

通过研究我国大学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内容,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存在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交叉重叠的现象,有的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同时兼着其他部门的工作,导致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生事务工作中去。

其次,学生工作部门工作内容边界不清晰,还承担着部分党委的工作。有些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还需要做党委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有交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工作的力量。

最后,学生工作部门工作内容没有反映学生工作的时代变化,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另外,学生工作部门没有很成型的学生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很多情况下都是凭借经验来处理,随意性很大,难免造成不公平和处理不科学。

2.学生事务管理的综合知识系统没有形成,没有专门的培训培养机构。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一般指学生处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学校里和学生直接接触最多的群体,学生事务涉及方方面面,必然地会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很多高校学生处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都很单一。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学生事务管理开设专业,也没有针对学生事务管理需要哪些综合知识做深入研究。因此,没有形成一个专门针对学生事务管理的知识系统。

另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培养和培训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机构。针对学生工作人员中的辅导员,教育部在2007年成立了第一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负责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和培养。但是,对辅导员的培训根据学科需要,由相应学科的老师来讲授。由于没有相关管理经验和集成的全面了解,往往落于就事论事上,缺乏针对性和贯通性。另外,相对于全国9万多名的数量来说,这样的培训力度太小[7]。

3.没有专业组织与伦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全国性学生事务专业组织。针对学生事务管理成员之一的辅导员,有的高校成立学校的辅导员协会。2005年,复旦大学就成立全国第一个校级辅导员协会。有的省份成立了辅导员协会,如辽宁省就成立了辅导员协会。全国性的辅导员专业组织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挂靠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其主要目标是开展研究、交流工作和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另外一方面,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还没有制定健全的伦理法规。能对学生事务管理产生约束的现在只有《高等教育法》以及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这两部文件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提出了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4.从业人员对本专业缺乏共同的感召和认知。我国学生事务工作从业人员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因此对学生事务很难有共同的专业认同,加上没有正规的组织归属,基本对本工作缺乏共同的认知。与此同时,在我国,学生事务管理地位不高,某些领域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实现国家承诺的出口路径,导致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队伍流动非常大。从角色扮演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是在浅层扮演,很难对这个角色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很难产生对本专业的感召和认知。

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基本还是走在以前的道路上,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实际上我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一块短板。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一定要把高校的主要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因此要把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当作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事情来进行研究,努力寻找办法解决目前的问题。其中,走专业化的道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路径。为了使这项工作走上专业化的道路,要在以下几个内容上落实好。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长期以来都遵循科学管理的模式,强调以管理者为中心,以控制学生为目的,以量化评价为手段,以管住学生为目标。在这个理念下,学生只是被动的被管理者,没有更多的自主权。管理者采取各种手段,特别是能影响到学生整体评价的手段来进行管理。目标就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稳稳当当地过完大学生活。追求稳定压倒一切。

这种管理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社会的需求,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压制了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要以人为本、服务为本、人文关怀为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学生事务管理当中来;管理人员要多充当服务者,而非“管理者”,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大学生处于可塑性很强的黄金时期,要从正面引导学生,多给学生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健全机构设置,加强队伍建设。厘清学生事务和其他部门事务、学生事务管理和其他部门事务管理之间的界限和关系。学生事务管理厘清党委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关系。我国高校基本是两条线管理学生事务:一条是党委,一条是行政。由于各自的角色不同, 有时候会有些不一致的地方。那么,从社会化角色和专业性角度讲,党委要更多地为学生事务管理提供思想引导和其他支持,具体的学生事务交由行政来进行。

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我国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从整体来看有一定的学历层次,也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但是缺乏学生管理的综合性知识,缺乏培训和训练。学校层级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因此要加强对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要组织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经常进行交流,研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建立专业培训机构。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主要由学校的学科单位完成,往往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综合知识。按国家规定有些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须取得上岗证才能上岗。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基本没有执行这个要求,都是先进来再进行在岗培训。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知识的研究,学生事务管理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职业发展等领域的知识,因此参与这个研究的人员应该包含所涉及的领域的专家学者,实现共同研究。讲授实行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哪些知识是学生事务管理专业里个别领域需要获得的,哪些知识是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共同的知识,从而分别根据学生事务管理的不同领域实行分类教授,对共同的知识实行统一教授,使学生事务管理在学科领域形成专业,通过高校专门化的教学来提高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专业知识。

4.明确管理的内容。在管理的内容上,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异常重视思想政治和日常管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术事务关心不够。通过查询我国高校的官方主页,一般高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只有一位,多的有三位。与我国现在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数量相比,这个规模的心理咨询师配比显然是不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也不够,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老师都不是相近专业毕业,缺乏必要的专业性知识。由于人数少和缺乏相关知识的缘故,学生往往得不到及时的相关辅导和指导。

因此,一方面要增加相关职位的人数,让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学生,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另外一方面,对所需提供的服务进行规范,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外,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学术指导。

5.完善评价体系。要建立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及其人员的评价机制。投入和产出、效果和效率是现代社会对组织效能考察的重要指标。学生事务管理同样需要来自社会和本行业的评价。通过专业组织和同行的评议,可以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改正本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储祖旺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8:7-8.

[2]李永山.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发展专业标准述评[J].比较

教育研究,2008,(2).

[3]马健生、滕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J].

比较教育研究,2006,(10).

[4]张岚,林芸.专业社会学视阈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

业化[J].中国地质教育,2007,(3).

[5][美]弗雷德·鲁森斯;王垒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

民邮电出版社,2003:320.

[6]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41.

[7]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座谈会 周济出席

[EB/OL].[2009-05-19].http://news.xinhuanet.com/

edu/2009-05/19/content_11398957.htm.

猜你喜欢
高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