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教育“拔穷根” 突出“精准”保公平

2016-05-14 09:05陈富祥
甘肃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甘肃省贫困地区

陈富祥

编者按: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近年来,甘肃省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主打教育扶贫 “精准”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6年2月24日,教育部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甘肃省开展教育扶贫的有关情况。

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2015年6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17个精准扶贫配套文件。《甘肃省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即17个精准扶贫配套文件之一。《实施方案》是2015年至2020年我省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而在教育领域推进精准扶贫的任务书、时间表和作战图。在《实施方案》具体落实过程中,省教育厅出台实施了“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改变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做法,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家庭学生的实际需要,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多元举措,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针对性,为全省教育找准抓手、补齐短板、精准推进教育扶贫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和实践指引。

作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省86个县中有58个县分别属于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和藏区等三个片区的连片特困县,还有17个县属于不在国家扶贫片区内的插花型贫困县,贫困县占比87%。全省现有417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贫困人口规模居全国第七,贫困发生率居全国第二。

教育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如何依靠教育“拔穷根”,不仅关系到全省千家万户的脱贫致富,更关系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曾说:“教育在扶贫攻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办好教育不仅是给每个孩子创造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是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贫困家庭致富奔小康的长远之举。”

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是甘肃的现实,财力有限的穷省该如何做好教育扶贫这一大文章呢?甘肃省教育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六个精准”的要求,聚焦贫困群众对接受教育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际,提出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口、着力点和路线图,出台实施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7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以此来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建立大数据平台 提供精准扶贫的“靶心”

教育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上,如果做不到精准,不但扶贫的效果会打折扣,而且大水漫灌式、撒胡椒面式的做法还会造成新的不公。为此,甘肃省首先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建立起了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把好“对象精准识别关”,为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提供依据、搭建平台、建立窗口。

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精准”统计平台,它汇集了各受教育阶段的扶贫对象、扶贫现状、扶持措施、扶贫效果等综合信息,具有查询、统计、分析、筛选等多种功能,能够准确反映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真正实现了教育领域扶贫工作“精准建档,精准入户,精准录入,精准审核,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的工作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提供了有效支撑。

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各项教育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从而解决了以往扶贫过程中发生各种不公平现象的问题,真正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靶心”。

补学前教育短板 幼儿园向行政村延伸

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原因,学前教育一直是甘肃省教育发展中的短板,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紧缺,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如何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让更多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幼儿有园入,入好园,是教育精准扶贫中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甘肃省抓住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精心组织实施了《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

当前,甘肃省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2015年建成行政村幼儿园939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

拿会宁县来说,其境内自然条件严酷,是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教育扶贫中,会宁县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突破口,开创了学前教育赶超发展的新局面。2014年实现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2015年实现了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2016年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形成了以县城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延伸、辐射、带动所有行政村幼儿园发展的学前教育格局。目前,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36所,在园幼儿12624人,幼儿教师775人。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2.02%,是2011年的两倍多。

会宁县学前教育是全省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

为了支持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我省努力扩大革命老区学前教育资源,2015年优先下达资金5.69亿元,在革命老区建设1072所行政村幼儿园,支持革命老区、藏区贫困村到2017年率先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持续开展大学生藏区顶岗支教,每年选派300余名大学生赴藏区农牧村幼儿园实习支教。

同时,我省还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兜义务教育底线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发展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核心环节。在义务教育方面,甘肃依据“兜底线”的原则,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4年,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启动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简称“全面改薄”)。

2015年,甘肃省实施《精准扶贫义务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活动、生活等设施基本符合教学、安全和生活需要。精心实施“全面改薄”工作,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缺口,“缺什么补什么”,通过引入“第三方”督查、向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致信等方式,督促落实县级政府责任,加大地方投入,加快项目进度。

据了解,甘肃省2014-2015年共落实“全面改薄”资金103.17亿元,占五年规划总投入的48.21%。实施土建类项目10016个,完工项目8328个;完成设施设备类项目2970个。购置生活设施19.1万台(件、套)、图书386万册、课桌凳69.5万套、计算机和教学仪器设备等13.44万台(件、套)。

“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省一大批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已实施项目惠及757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88万名学生,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数的79.37%和在校生数的69.33%。与此同时,全省还为薄弱学校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2.98万套,在贫困地区中小学和教学点建设“班班通”教室8.4万个,3930个教学点享受到优质数字资源。

为了改善我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全面改薄”资金则按在校生数的120%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支持,向民族地区1142所学校安排资金16.47亿元。优先支持革命老区实现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宽带网络全覆盖,所有班级“班班通”全覆盖。

此外,我省还不断加强义务教育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制定《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意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教育投入向百人以下规模学校倾斜,按百人标准补助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由每校1.9万元提高到2.29万元,保障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转,确保农村孩子就近入学。 2015年,增拔补助资金1.85亿元,7920所小规模学校受益。

拔贫困地区穷根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近年来,甘肃省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性人才,然而,职业教育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依然突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广大老百姓脱贫致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甘肃省教育厅省扶贫办《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提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到2017年,加大职业教育免费力度,提高中职助学金标准,每年有约8万名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约4.6万名贫困家庭高职(专科)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逐步打通中高职有机衔接的上升通道,面向就读中职的贫困家庭学生加大高职单独招生和注册入学的比例,扩大贫困家庭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覆盖面。

《甘肃省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通过多种途径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一方面,加快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培养贫困地区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另一方面,发挥“农”字头中职学校、农林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点作用,广泛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增强“造血”能力。

此外,还将支持革命老区每市重点办好1-2所国家中职示范校,每县重点建设1所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

2015年,我省面向贫困县招收“两后生”6万余人,大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年培训规模达到20余万人次,有效促进了转移就业。

建队伍建设机制 支持乡村教师发展

甘肃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边远贫困地区。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省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着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这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出台,旨在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涉及乡村教师待遇、工作条件以及培训等多个方面。如,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方面,把贫困县乡村幼儿园教师纳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范围,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每月享受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助。2016年,我省还把乡村教师周转房纳入保障房建设计划,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为了缓解乡村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我省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师资补充力度,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2015年全省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781人,其中乡村教师7461人。

在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省上扎实推进“三计划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及“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网络与校本研修“薪火网研行动”、乡村微规模学校教师全员访名校“微访行动”、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千千树行动”),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与网络研修等形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累计培训教师13.93万人次,其中乡村教师占85%。

在全省市县具体的实践当中,秦安县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农村小学布点多、班级规模小、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在秦安县十分突出。为此,秦安县按照“资源共享、联合互助、集中住宿、巡回走教、深化教研、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率先在陇城镇建成了集食宿、办公、管理于一体的教育园区,以中心小学为主体,与全镇各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建立互动联合体,实行教师走教,校点一体化管理。各小学教师集中在园区统一食宿、统一接送,园区规划4个走教片区,每个片区配备专车1辆,每天负责接送教师白天到走教区学校上课,晚上在园区食宿、备课及开展教研活动。各校课程由园区统一安排,教师由园区统一调配,全学区小学教师统一纳入园区管理,打破校际界限,按照完全小学与山区教学点的地理分布、学生就近划片入学和各小学教师的余缺情况,进行统一调剂调配,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园区人”。

陇城教育园区为全镇144名教职工提供食宿,学区教师携家入住,极大改善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稳定了教师队伍。教育园区运行后,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最大程度地解决了农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山川共享,可谓一举多得。

健全资助保障体系 拓宽贫困家庭学生升学通道

为了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促进教育公平,我省把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建立了全方位、多层面的资助体系。

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省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所有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保教费。2016年,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对全省在园幼儿免除(补助)学前教育保教费,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除(补助)学杂费和书本费。同时,免除所有中职学生的学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发放2000元中职助学金。对进入省内高职院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按照每学年5000元标准免除学费和书本费,并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每学年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2015年,落实各类学生资助经费17.47亿元,99.35万名贫困生受益;发放助学贷款12.22亿元,21.06万名贫困生受益。藏区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生均1950元提高到2168元,甘南州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取暖费标准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免费营养餐。

在建立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为了扩大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甘肃省在招生政策上则对贫困地区学生予以倾斜,做到各类招生扶贫倾斜政策精准到人。如,单设批次、单列计划,专门增设精准扶贫专项招生计划、革命老区专项招生计划,精准招录贫困县、贫困家庭学生。中央、省上的各类招生计划均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倾斜,使更多贫困家庭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在实施《精准扶贫高校招生专项支持计划》过程中,我省增加了面向贫困地区的高考招生专项计划。2015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同时,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地方高校农村生源专项招生计划也精准到贫困县,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此外,还开展了省内高职(专科)院校面向贫困县单独测试和推荐免试招生试点,单独面向贫困县安排农村定向全科医生招生计划。各类扶贫专项共录取贫困地区学生2.23万人。

2016年,我省还将支持省属医学院校定向培养农村全科医生,面向贫困县定向培养乡村全科医生300名,定向培养免费医学生450名。

“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出台,为甘肃教育扶贫绘就了发展蓝图。将教育扶贫政策精准对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让政策既关注到“点”,也覆盖到“面”,这给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扶贫之船刚刚起航,未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破解。在甘肃省教育厅中共甘肃省高校工委印发的《2016年工作要点》中,继续把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作为工作的重点,推进落实教育精准扶贫“7+1”专项计划,深入实施精准招生扶贫,落实各项教育免费与资助政策等,从而为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编辑:孟 刚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甘肃省贫困地区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城市贫困家庭的孤独感分析
环首都贫困带农村贫困家庭识别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