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岑参历来为人推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其中杰作之一。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用奔放不失隽永的语言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内涵丰富,意境雄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虽然只是教材体系中诵读欣赏的部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仍以其独到魅力,值得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仔细玩味。笔者在教学中紧扣咏雪与送别两个关键词,以“既是送别,为何要咏雪”为主问题串起全诗,引领学生深入诗歌的字里行间,充分感知本诗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领悟“风光多奇丽,离别也豪情”的美好意境,完成一次开阔视野、荡涤胸怀的边塞之旅。以下是笔者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1.唐朝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文人入幕,投笔从戎”,这一时代精神决定了大批文人离亲别友,从马背上去索取功名。于是,出现了一种特定内容的诗歌,就是边塞送别诗。这些边塞送别诗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仅叙个人情谊的狭小范围,往往将个人的际遇与对事业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具有雄壮开阔、激昂慷慨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其中的一篇佳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了解作者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岑参曾两度出塞,从军多年。他的诗歌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词采瑰丽,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二、初读诗歌
1.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从音韵节奏方面初步体会边塞送别诗的感情特征。
2.根据诗题,诗歌可分为哪两部分?既是送别,为何要咏雪?(抛出主问题,但此处不要求作答。)
三、细读诗歌
1.自由诵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概括塞外雪景的特点。
学生回答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干枯的白草被吹倒伏地。刚到八月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漫天飘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由此句看出:塞外的雪来得早,下得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雪飘飞,积满枝头,仿佛一夜春风吹过,千树万树梨花盛开,形成一片洁白的世界,使人产生春意盎然的错觉。由此句看出:塞外的雪景开阔壮丽。
2.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表达惜别之情的?联系具体语句说说。
学生回答示例: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描写饯别场面,表现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帐中摆开筵席,且歌且舞,开怀畅饮,饯别之意,难舍之情,一齐迸发。同时,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雄壮的豪气。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担忧。
四、研读诗歌
1.既是送别,为何咏雪?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小结: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塞奇异瑰丽的风光中,在漫天飞雪的背景下,送别也染上了雄浑豪迈的色彩。景为情用,情因景胜!
2.联系你阅读过的送别诗,与本诗做个比较,感受边塞送别诗“风光多奇丽,离别也豪情”的突出特点。
五、拓展阅读:
自主阅读岑参的另一首诗《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思考交流两个问题: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此诗如何体现“离别也豪情”的风格的?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③,送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酒家垆(lú):酒家。
六、总结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联系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描绘边塞奇异风光,或壮丽开阔或苦寒恶劣,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抒发慷慨激昂情怀,无论军旅生活还是惜别场面,其内核是炽烈的爱国精神;语言运用遒劲有力,想象浪漫,意境宏阔,风格豪迈。】
李惊梅,教师,现居江苏宝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