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改革与应对策略

2016-05-14 14:52李佳坤张玉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试卷素养能力

李佳坤 张玉新

高考作为我国一种重要选拔人才方式,早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大课题。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一直采取全国统一命题制度,1985年,上海首先拉开分省命题帷幕,2002年北京实行自主命题,2004年天津等9个省市也开始实行高考自主命题,这种全国统考,分省命题的考试形式一直持续到2014年。2015年,北京“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宣布,到今年全国将有25个省、市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试卷(福建、广东、湖北、湖南、陕西、重庆、安徽七省今年重新开始使用全国命题试卷)。高考命题权再度收归“国有”。与此同时,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

一、高考改革如火如荼

教育部此番提出的高考改革,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省都在紧锣密鼓研究制定相应的招生制度和改革方案,目前已有北京、上海等16省、市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我省也研究制定了《吉林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同时起草《吉林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方案》《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对省内各高中的教学管理体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维导向、学生的科目选择和学习方式以及高校招生录取工作都将产生极大影响。

我省在此次高考改革中呈现出几大亮点:首先,外语实行一年两考,学生可以选择其中1次较好的成绩计人高考总成绩,这就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考生的考试压力,降低由于紧张造成失误的概率,更易于显示出考生真实的外语水平。其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可以由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等级性选考科目,并以等级形式计人高考总成绩。这就打破了文理科分界,利于考生发挥自身优势,考试难度也有可能会相应降低。第三,全省建立综合素质档案材料,将在2018年开始在高校自主招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中使用。

根据本次改革方案显示,语文仍然是必考科目,分制仍然是150分满,表面上看,此番高考改革似乎对语文学科影响不大。实际上,在外语考试机会增加,失误减少,文理分科取消,难度降低的同时,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已经凸显出来,语文将成为高考总成绩高低的重要决定性因素,甚至有人说“得语文者得高考”。

二、吉林省内语文高考特点

(一)目前高考试卷中的合理性因素

顾之川先生曾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三十年》中总结过(1997—2012年)期间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些语文人提出的五个主要观点:一是以人为本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强音。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三是语文教育主要是学好语言文字。四是语文教育是注重继承中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五是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近年来,经过不断的研究和逐渐的完善,这些观点在目前高考语文试卷中都已经得到较好的体现。

此外,细数近年来我省高考语文试卷,强时代感也是目前高考语文试卷显示出的一大特点。例如高考分值较高的作文题。2015年高考作文以评选当代风采人物材料,要求我们从中截然不同的三个候选人中选出更具风采的一位,这则材料内容简单、平实,贴近生活,看似没有新意,但可以从中提炼出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工作务实的精神主旨,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下“快餐时代”中,人们在一味追逐经济利益时所丢失的美德,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作文题紧贴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生活;2014年经常有媒体爆出游客乱投喂动物致使动物“生病”的新闻,高考以此为材料,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新闻事件,而不再限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黄某被同寝室友投毒致死,轰动全国,同年高考作文以同学关系为材料,在考查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011年10月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连续被两辆车碾压,18名路人却漠然离去,固然令人愤慨,但路人冷漠的原因是怕“惹祸上身”更让人痛心疾首。由此可见,目前语文高考试卷呈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感,紧跟社会发展脉搏,凸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社会问题。高考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必然引导学生培养自己关心国家、观察社会、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语文高考试卷作为学生备考的指挥棒,对学校和教师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目前我省使用的全国Ⅱ卷也存在一定问题。

(二)目前高考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更加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由于语文学科是以母语为基础,以母语为研究和学习对象,因此,我们目前的语文高考试卷却无法检测出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说,目前的语文高考试卷无法检测出学生呈现在试卷上的答案是否源自学生对语文课堂所学专业知识的有效运用。如,学生普遍认为现代文阅读试题要比文言文或者古代诗歌鉴赏题简单,主要是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离“文言文”、“古代诗歌”的年代久远造成的语言障碍使学生无法获得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及主观理解,而与题目本身难易程度设置的关系不大。这就说明,高考试卷只能考察出学生对母语的熟悉和理解,而不是对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2007年开始,《考试大纲》把文学类和实用类阅读作为选考的原因其一是为了照顾高中语文开设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选修课的课改实际;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希望通过高考引导来增强语文的工具性。叶圣陶曾论述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不仅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把语文的服务对象从“其他学科”扩大到一切社会交际活动,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该为一切社会交际互动提供必需的语文能力。而事实上,虽然现行语文高考试卷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但考场上展现出的写作水平与我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所需要的写作水平脱节。以目前语文高考为导向,各级学校所培养出来的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极有可能写不出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做不出一份像样的工作计划,甚至不知道如何写一个“通知”或者“申请”。某种程度上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被目前的应试教育弱化了。相比之下,香港的高考试卷更注重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与运用能力。香港的高考试卷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实用文写作和阅读理解,第二部分是文化问题,第三部分是聆听理解,第四部分是说话能力测试,第五部分是课外阅读成绩考查。从题型上看,香港高考试卷中客观题比例很低,仅在阅读理解和聆听理解部分出现了选择题,其余全部要求考生用文字或口头作答。我们暂且不谈考试的时间和具体安排,只看试卷结构便可发现,包含了听、说、读、写的香港语文高考试卷的题型更加利于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科知识,也能更加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培养。如,实用文写作、聆听理解、说话能力测试能够从不同侧面凸显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也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高考改革应对策略

2015年3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此番新课改的焦点,也将成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基础和灵魂。“核心素养”是指“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合作参与、实践创新。从学科的角度看,核心素养应是学科素养的主干部分。从教学的角度看,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把‘学科教学变为‘学科教育,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容量。核心素养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学科特色核心素养,依托于具体学习领域的知识体系;二是跨学科的共通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合作和沟通、社会交往,以及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等;三是自我发展素养,个人心智的成熟程度,对自己、他人、社会、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感悟,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素养。”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含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内容,这四个方面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直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它主要涉及十五个任务群:1.语言材料与言语活动经验的积累与语言和逻辑规律的探究;2.有组织的当代文化现象调查、材料梳理与探究,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参与;3.建构读整本书的经验以及对适合自己读书方法的反思;4.跨媒介信息的获取、呈现与表达,梳理、探究与评估;5.满足生活需求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与基于交际任务的说话与写作;6.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欣赏、评价与创作;7.论说类文本的阅读、辨析与评价以及立论与驳论的写作和演讲辩论;8.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阅读及读书报告会、创作交流;9.外国经典作家作品阅读及读书报告会、创作交流;10.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及文言文阅读经验的积累与梳理;11.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论文和著作(节选)阅读与讨论;12.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读与文学问题讨论;13.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阅读研讨和文言文问题的梳理与探究;14.不同特质文化作品研读与跨文化比较研究;15.学术著作专题研读及学术论文的写作。这里更加凸显的是情境性和整体性,如果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高考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那么未来的语文高考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例如对知识积累、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考查,同时,对读写能力考查的区分将会消失。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学校、教师及学生该如何尽早适应新课改,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目前语文高考的异化问题。高考初衷,是要选拔符合一定要求、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接受进一步培养,最终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而目前我们的高考作为风向标对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和师生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成为高考的奴隶,“科学知识独霸教育内容,教育成为科技理性的教育,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渐渐消失,教育本身没有了生活的意义,为教育而教育,为分数而教育,为升学而教育。教育失去了乐趣,苦不堪言”。位居高考众多科目之首的语文亦是如此。学生面对文学作品、散文诗歌已然失去了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时间和兴致,一味机械地跟着教师将作品肢解得面目全非、血肉模糊。因此,要想培养语文素养高,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要抓住高考改革契机,从语文高考试卷着手,逐渐完善能够培养语文素养的试卷内容、不断调整能够检测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习惯的试卷结构,使高考选拔与素质教育充分结合,互补互助。让高考不再只是选拔利器,更要成为培养语文人的有利工具。

其次,高考改革逐渐关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而语文素养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更在于长期积累,甚至小学之前,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要开始,“实践证明:学生自身通过阅读大量作品并由此去感悟和体味,比单纯从“接受式”教学中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语言积累贫乏,语感差和思维不开阔成为制约其他能力发展的“瓶颈。”而阅读本身就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学习“个体努力争取在他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通过持续的适应来维持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适应是在一个持续进行的互动中发生的,精确地说,互动介于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之间,它们倾向于时时平衡彼此。”“同化涉及把某些东西接纳到一个已经存在的结构之中。”“顺应是指接收有机体改变自己本身,从而能够将来自环境的影响接纳进来。”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正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过程将新思想、新观念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碰撞,从而突破并重构自己已有的理解模式,进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力、感悟力。

另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要包含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养成也要经过不断的打磨,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的研究能力。例如,在学习宋词时,是否可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两者词风有何不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本,自己查阅资料发现辛弃疾词多以爱国题材为主。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改革热潮中,我们不必对改革文件“俯首帖耳”,但要反复琢磨语文学科自身特点,一方面完善语文试卷,在试卷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下功夫,使之科学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积淀语文素养,获得学习语文最佳途径。

猜你喜欢
试卷素养能力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