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送官”的玄机

2016-05-14 09:42化定兴
检察风云 2016年7期
关键词:蓝军感言实事

化定兴

官员履新时,往往能够引起民众和媒体的关注,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家有所期待也可以理解。然而,官员离任时却常常悄无声息,似乎人走茶凉。当然,例外并非没有。如果官员发表了离任的惊世之语,或者出现了百姓送官的壮观场面,那么,不引起注意都难。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主任委员蓝军离任松原市时,疑似自导“千人送蓝书记”。在当时的市委广场、市政路,曾有“千人送蓝书记”的场面,尤其是一群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的干部“群众”,手拉着各种横幅,如“蓝军,松原人民的好儿子”“蓝书记,我们不愿您走”等,颇为引人关注。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离任犹如一面镜子,一个为官者的政绩如何、名声好坏,老百姓看得最清,百姓也会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对官员的态度。之所以会有“千人送蓝书记”这样的戏码,可见当事人十分在意老百姓的口碑。

吊诡的是,在权力、利益等各种因素的交织下,送别往往会脱离民众对官员那种朴素的爱戴之情,失去了本真,增添了功利和矫情。看似表达官民和谐的送官行为,里面充满了玄机,折射出的往往是权力的影子。

官员离任,之所以关注度不高,是因为百姓自发送行所占的比例不多,往往都是同级送同级,下级送上级。百姓自发送行,不外乎这么几种情况:官员为百姓办了实事,百姓牵挂着他;官员廉洁奉公,铁面无私;百姓担心自己的“福利”不会得到延续,想通过送别引起注意,从而让官员留任。在古代,民众若感恩于父母官,送别时会送万民伞、遗爱靴、牌匾、对联等。

古代社会里,送官似乎容易理解,因为在专制制度下,官员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官员为地方做了好事,人民可能会感其德政,为其送行,甚至立功德碑、送万民伞。但在现代政治理念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人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姓送官颠倒了现代政治的角色关系——官员办好了差事,是作为一個公仆的应尽之责,无需感恩戴德。如果主人竟然嚷着要为“仆人”立碑感激,则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不合乎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如果说一个官员做了一些实事就要被传诵千古,立功德碑,那么只能说明做实事者太少。

现代官员并非一个凌驾于人民头上的特权阶层;事实上,官员和人民被意识形态设定为一体,两者之间仅仅是“分工”的不同,不是两个或许在利益上具有冲突的阶层。但“分工不同”当然会带来身份、地位、资源分配机会上的不平等和实际生活水平的差异,从而瓦解“一体”的设定,人民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实现。

如今,依然可以看到百姓为了办成某件事为官员下跪,这虽与送官流传的美谈不同,但反映出官民地位是不等的,那便是官员高高在上,人民极其弱势。我们不否认百姓与官员的鱼水之情,但送官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现实的逼仄:人民依然在盼望清官,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选择权利,制度还没有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人民担心政策的不可延续性,因为新官上任习惯了烧三把火,喜欢“开来”而忽略了“继往”。

曾有人建议:希望政府官员就任、离任时都发表讲话和感言,给群众作个交代,并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不过,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举措对于大多官员恐怕依然是流于形式,讲话或者感言,依然可以是空话、套话。因此,最根本的还是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和批评政府。只有这样,送官才能更多的成为佳话,而不是一出戏。

图:付业兴 编辑: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猜你喜欢
蓝军感言实事
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交通运输部:公布2021年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
最强蓝军之钢铁洪流(上)
最强蓝军之钢铁洪流(下)
你不懂“蓝军”
我的获奖感言
《老米》创作感言
获奖感言
“实事”怎能都贴上“为民”的标签
新蓝军,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