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一生心血绣“红旗”

2016-05-14 16:00王建柱
党史文苑 2016年7期
关键词:阎肃江姐红旗

王建柱

2014年10月1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阎肃充满激情地说:我是文艺战线的一名老兵,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然而,2015年9月底,在结束“9·30”晚会顾问策划工作后不久,阎肃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昏迷。4个多月后的2016年2月12日,阎肃终因病情加重、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一代艺术大师忠魂陨落。阎肃的逝世,使我国文学艺术界失去了一位重量级人物,使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他的离去勾起了人们的无限追思。

一片丹心向阳开

在阎肃的生平事迹中,有很多东西值得追忆和总结。而在人们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他创作的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歌剧《江姐》。

歌剧《江姐》的创作,起源于1962年阎肃创作的独幕剧《刘四姐》。《刘四姐》发表后,阎肃又萌生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他要创作一部大型歌剧,题材就选在留下他成长足迹的重庆。他由此想到了小说《红岩》,想到了其中的人物江姐。于是,利用探亲假期,他在那间不足10平米的小屋里开始了创作。在18天时间里,阎肃尽情地展现着才华。假期结束,阎肃带着《江姐》的剧本回到北京。

《江姐》创作伊始,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就提出了“精雕细做,打造精品”8个字。他对阎肃说,我在莫斯科看歌剧《卡门》,主题歌非常好,《江姐》是不是也可以写一个主题歌?于是,阎肃想到了上海音乐学院邓尔敬教授托他写的红梅组歌,其中一首叫《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都不怕(后改为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阎肃把歌词送给刘亚楼审阅,刘亚楼看后兴奋地说:“就是它了!”

经过两年的锤炼,歌剧《江姐》于1964年9月在北京公演。1964年10月13日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了歌剧《江姐》。那天毛泽东看得很专注,随后又接见了剧组的同志们。一个月后,毛泽东提出要见一见《江姐》的剧作者阎肃。

1964年11月的一天晚上,是阎肃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阎肃去红旗越剧团看《红楼梦》刚回来,一进门,他便立刻被两名女演员拉进了汽车:“哎呀,找你找得我们好苦啊!”“找我干什么呀?”“去中南海!”阎肃一愣:“那得让我换件衣服啊!”“不用了,已经来不及了!”

阎肃就这样急匆匆地进了中南海。

进中南海后阎肃这才知道,是毛主席观看歌剧《江姐》后被感动了,他想要见见编剧。

阎肃随着工作人员走进一个小会客厅时,毛主席已经在那里了。阎肃见到毛主席,既激动又紧张,拘谨得不知如何是好,按说应向主席行军礼,但又没有穿军装,只好傻呵呵地站在那儿。

毛主席微笑着要和阎肃握手。阎肃赶紧给毛主席鞠了个躬,又赶紧握住主席伸过来的手,毛主席和在场的人都笑了。

毛主席的手使劲地晃动着,说:你那《江姐》写得很好,你小伙子干得不错,我送你一套“毛选”,你要继续努力,好好干。阎肃听不太懂湖南话,只是一个劲儿不住地点头说:“写得不好……写不好……请主席多批评!”

毛泽东让工作人员取来一套精装的《毛泽东选集》送给了阎肃。阎肃双手接过书向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坚定地回答:“我一定好好努力!”这脱口而出的话却重若千钧。这短短的7个字,也成为阎肃一生一世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戎装跟党走,风雨不回头

阎肃之所以对于革命题材得心应手,对于军旅生涯情有独钟,完全是因为他生活的年代。他常说:“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人就在大风大浪里面滚,时代逼着你去选择,去思考。”

早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阎肃参加了一个叫“恒社”的学生文艺社团,其中有一位姓赵的老师是地下党员,后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了。不久,重庆“校场口事件”发生……接二连三的事件让阎肃感到痛苦和震惊。在进步思潮的引领下,他开始阅读鲁迅、巴金等进步作家的书籍。渐渐地,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上大学后,阎肃很快接触到了地下党组织。他是暑期学员文艺部副部长,因为组织的活动有声有色,引起了青年团西南工委的重视,负责人问他:“你不念书了行不行?来这里做青年团的工作吧。”他当然同意。就这样,阎肃像团火一样投入到了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中,他浑身充满了旺盛精力。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坚定地选择了崭新的人生目标——铁心跟党走,风雨不回头!

阎肃经历了太多年轻人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历史事件——日本投降、国共重庆谈判、内战、新中国的诞生……但那时他并不知道这些将为他未来从事创作提供充足的养料。1953年6月,阎肃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两年后,作为解放军空政文工团的一名队员,他随部队到朝鲜前线慰问演出。一天,他到另一个阵地去演出,当翻过一座大山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山冈上的墓碑一座连着一座,一片连着一片,所有的墓碑都朝着祖国的方向,有的墓碑上甚至连死者的名字都没有。他在墓碑前伫立良久,悲切的情感萦绕心头。他给自己确定了人生目标:继承先烈遗志,军装要穿一辈子!

风风雨雨几十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从未改变阎肃从军报国的信念。1959年,阎肃被调到创作组。领导派他下部队到基层当兵体验生活。后来阎肃笑着回忆说:“开始我还以为去个把月就回来了。可领导说,你就踏踏实实在部队扎根生活吧。一句话把我弄得从头凉到脚。但我二话没说,背起背包就到部队了。”

到部队的头天夜里就遇到紧急集合。因为彼此都不认识,他就死盯着副班长……忽然听到一声湖北口音的呵斥:“你是哪个班的?”阎肃这才知道跟错了队,赶紧往回跑。更糟糕的是,当兵也不是那种正经的兵,而是去种菜。买菜籽育苗、锄草捉虫、上粪浇水,一季完了,再种第二季。成天的“不务正业”,一时让阎肃心里老觉得有点别扭。不过,他后来转变思维方式:我要把“要我下来”变成“我要下来”,把“要我当兵”变成“我要当兵”。这么一想,阎肃的心里豁然开朗。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写出了《我爱祖国的蓝天》的歌词。

那是下部队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阎肃看到有位机械师扛着梯子,站在跑道尽头,静静地凝望着天空,等待飞机降落。那情景就像一幅画。阎肃心中突然冒出一串问号:他在想什么?飞行员在想什么?此情此景,我又会想到什么?啊,这片蓝天!我们对这片天空太爱了。当天晚上,阎肃当兵的积累化于笔端,《我爱祖国的蓝天》的歌词喷涌而出。同在连队当兵的羊鸣为其谱曲,随后这首歌很快就传遍了空军军营。50年来,很多飞行员就是听着这首歌成长起来的。有位年轻的军官曾对阎肃说,他当年就是听到《我爱祖国的蓝天》这首歌后,才立志要报名参加空军的。正因为如此,阎肃坚定地说:“自从参加革命以来,什么都可以放弃,但唯有这身军装最难舍弃!”

“看什么都有劲的人”

有人称阎肃是个杂学家,此话不无道理。正是“杂学”这两个字,造就了阎肃深厚的文学修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以及各类戏曲和地方戏种,在他的作品中被诠释得饶有韵味。在作品的把握上,无论是艺术品位还是政治尺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有人把阎肃比做“定海神针”,用央视导演黄一鹤的话说,“我的晚会,只要有他在,我心里就有了底、很踏实,他就像我的主心骨”。凭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政治眼光,阎肃一次又一次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与信赖。

阎肃喜欢戏称自己是个学问的“杂货铺”。他坦言:“我是个吃什么都香,看什么都有劲的人。有的人研究《楚辞》,但他可能不喜欢武侠小说;有的人喜欢诗歌,但他不关注理论文章;写小说的不一定喜欢剧本……而我偏偏这些都喜欢。”他兴致勃勃地说:“了解世界音乐的人,可能不懂得曲艺;了解相声的,可能不了解果戈里、易卜生……但这作品我都看过。我是作协的、剧协的、音协的会员,我1958年就成为了曲协会员,我演过快板书,说过相声,写过快板,写过数来宝……我还写过京剧《红岩》《敌后武工队》……而且我还是电视艺术家协会的会员。”同时,阎肃对于各门类艺术也涉猎广泛。川剧、清音、双簧、评书、粤剧、梆子……他什么都看、都学。至于读书,更是包罗万象,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无所不读。即便是过了80岁高龄,那些名著中的许多经典段落,他仍可以脱口而出。相信开卷有益的阎肃说,他的事业与阅读有很大关系:“看的多,信息量就大,眼界就宽,时间长了,都潜移默化地变成了艺术创作的素养和窍门。阎肃如数家珍般把自己的“老底”一一亮出,令听者不由得心生慨叹。

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除了相当一大部分军旅作品之外,阎肃的京味歌曲同样佳作不断。比如《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雾里看花》《北京的桥》等。作家苏叔阳评价说:“阎肃弄出来的那些歌词尽管是大白话,但这大白话里满是学问。是一首一首的诗!让人不得不佩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阎肃迎来了创作上的又一个春天。此时,他的创作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风格。一首《西游记》的主题歌和电视剧一起成为中国人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记忆。然而,关于这首歌却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说到此,阎肃来了精神。他回忆说:“当年《西游记》剧组找到我,说要一首主题曲。我说这有何难,我小的时候就开始看四大名著,猴嘛,我熟悉得很啊。我还真没费事,不到20分钟就琢磨出了一段歌词——‘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多漂亮啊!可是再往后,没有了,卡住了。”阎肃声情并茂地比划着说:“真是再怎么也写不出来了。写什么都不对呀,痛苦死我了!”他摇了摇头继续说道:“真难受,两个星期,整整两个星期就是想不出招儿来。于是我就在屋里来回地走。我们家的地毯都被我走出一溜脚印来了。看着地毯上的脚印,我忽然想起了鲁迅《故乡》里面的一句话:世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就是它!灵感油然而生,就这个‘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阎肃一拍大腿,哈哈笑了起来。

同样,《雾里看花》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曾一度高居流行歌曲排行榜首,其中细腻的情感演绎让人们一度认为这是一首商业性很强的情歌,然而阎肃却说这首歌是为当年打假而写的。

当时央视策划了一台《商标法》颁布10周年晚会,要有一首打假主题歌,没人敢领,就找到了阎肃。想起假货泛滥,想起自己买东西上当的事,他满口答应了。可一上手就感到难了,劝人不买假货,买假货会后悔,假货何其多,为什么还要买卖假货?这些大实话顺口说出来容易,但没法写成歌词啊。冥思苦想了两个星期,想了上百个点子都不对味。

阎肃陷入了迷茫之中……

正在为歌词纠结时,阎肃突然灵光一闪,川剧《白蛇传》里有一出“待普陀睁开法眼”,演员吧地一个倒踢,在额上踢出一只眼睛。这又叫天眼,慧眼。“借我一双慧眼”,这感觉不错,接下来“让我把这纷纷扰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有了!句子果没有一个打假的字,却句句打假。打假也已不仅是打击伪劣假货,而是穿越迷茫,对真善美的诉求。随后,《雾里看花》这首歌经那英一唱,立即震撼歌坛、风靡全国。

“只愿香甜满人间”

从艺60年,阎肃一路高产。他参与编剧写词的作品大概有1000多部(首)。而阎肃的名字也常常和一些流行歌曲、大型的文艺晚会连在一起。步入古稀之年的他反而更加活跃,对于时尚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嗅觉。这常常让人们忽视了他的年龄。2010年5月,阎肃度过了80岁的生日。也因为如此,他开始称自己为“80后”。

“我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总想拥抱新的太阳。我总想往前再蹭一点。哪怕蹭得不多呢。”阎肃笑眯眯地说。前几年,一位年轻的作曲人曾经和他合写一首歌。有一次,阎肃出人意料地对他说:“那就再加一点RAP吧。”听得这位年轻人半天没有回过神来——“老爷子竟然还知道RAP!阎肃常讲,我始终有危机感,生怕被飞速前进的时代列车甩出去。正因此,无论在哪儿,他每天都要读报看电视听广播,把触须伸向身边的人和事,大量获取各种新信息。他“胃口”极好,国家大事、国际新闻、文化资讯、社会时尚、坊间趣谈,他都吞到头脑里研磨消化。更可贵的是他勤于贴着时代前沿思考,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时代穿透力。

大概是性格使然,阎肃被大家冠上了各种外号——“时尚老头”“老顽童”“点子王”……然而这些似乎都不足以形容笔者眼前充满活力的他。老人质朴的童心在言谈间无限放大,让人忘记了身份,忘记了年龄。当猛然一瞬间,你意识到眼前的他是位有着60多年军龄、年逾八旬的老兵时,时空的转换会让你的心被某种力量所震撼。

时代为阎肃提供了可以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而阎肃也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精神内涵。从各类重大主题晚会到抗震、抗洪、抗非典,从央视到各地方电视台,只要是主旋律,只要于国于民有益,阎肃无不倾情全力参与,当策划、做顾问、写脚本、填歌词,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创作丰收。6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华夏大地,其中百部作品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全军“战士最喜爱的歌曲”等全国全军大奖,尤其是《江姐》《党的女儿》等均获文华大奖和文华编剧奖。《忆娘》《红灯照》获得文化部大奖。而他的成名作《江姐》,更是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在诸多荣誉中,阎肃最看重的还是被评为空军优秀共产党员。他生前曾多次表示:“这是组织对我这个老党员的一种信任。我这一辈子得的奖状和证书实在太多了,但对优秀共产党员这个荣誉我倍加珍惜,倍加爱护。我从内心感到光荣,激动得不得了。”

面对来自各方的荣誉,阎肃却一直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勤奋的状态。他认为:“荣誉本身就是一种责任。”“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这是阎肃笔下的一句有名的歌词,也是他始终保持的一种情怀。

斯人已逝,歌声犹在,阎肃的作品将永远镌刻在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画卷之中,他们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猜你喜欢
阎肃江姐红旗
红旗E-HS9
红旗H9
红旗E-HS9
爱之吟
属于红旗的“前世今生”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阎肃:调教“顽劣”儿子成才
阎肃:勇于自嘲,变难为易
“江姐”大战“鼠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