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变化的人称

2016-05-14 10:47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人称第三人称

【技法导入】

在众多以叙述、描写为主的文章中,不少作者似乎都很喜欢用第二人称来表达他的一种亲切或者说是亲密感,而这样的人称用于对自己熟悉而又富有情感的人或物来说应该是再恰当不过了。但端木蕻良却另辟蹊径,在《土地的誓言》一文中对自己深爱着的家乡用上了第三人称——“她”,“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我从来都没想过离开她……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这很让人匪夷所思。难道这不是作者日思夜想的那片土地吗?那又为何要让自己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呢?

可细细想来,这又何尝不是作者故意为之呢?朝思暮想的土地在此时竟然变成了日寇的战利品,而在这里生活的人民却成了孤独的异乡客,“她”曾经那么亲切、那么触手可及,可如今的“她”却又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在用第三人称行文时,作者的感情较为平稳;但随着情绪的转变,作者已不再满足于“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此时的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当作者终于呼喊出了“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样的心声时,他真正意识到这原本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土,但这样的兴奋和奢望消逝得实在太快了,只因那赤裸裸的现实再一次击碎了作者的希望:距离“九一八”已经整整十年了,我们的国土依然被日寇践踏着,这样的悲痛让作者再次变成了一个在自己的国家却无家可归的可怜人。于是,第三人称——“她”又出现了:“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综上所述,作者对土地的感情由第三人称过渡到第二人称再转为第三人称的变化过程其实就是作者情感变化的整个过程。文中,作者对“她”表现出的那种悲愤和压抑的感情,让我们读到了那个时代里“我们”有家不能回的凄凉感。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段落,回答后面的问题。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什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外婆去普陀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心碎、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两把芭蕉扇做的脚踏车,麻雀牌堆成的火车、汽车,你何等认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来代替汽笛。宝姐姐讲故事给你听,说到“月亮姐姐挂下一只篮来,宝姐姐坐在篮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时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争,说“瞻瞻要上去,宝姐姐在下面看”!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审判。

你要我抱你到车站里去,多多益善地要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回到门口时你已经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写孩子们的时候,作者采用了哪种人称行文?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某中学七年级三班召开了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环节。

(1)请以一个留守儿童的口吻给在外打工的母亲写一封信,行文中要注意人称的转变。

(2)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和母亲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代沟。针对这种现象,你打算如何说服你的同学呢?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人称第三人称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拼图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It’s Your Turn, Roger! (I)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的隐现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