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古希腊文学是后世东西方文学的发源地,特别是古希腊神话,就像一根魔法棒,在中西作者的挥动下变成一篇篇令人称奇的故事。本文主要论述古希腊神话中父与子的关系以及对后世中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具体来说是父与子的冲突的原型对后世东西方文学的影响。
一、古希腊神话中的“父与子”
希腊神话中克罗诺斯取代了父亲乌拉诺斯,后又被自己的儿子宙斯取代;《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之父拉厄耳忒斯是住在乡下的,在与奥德修斯阔别二十年后回来,穿的是粗布破烂的衣服;奥德修斯的儿子特勒马科斯,在父亲不在的日子里实际也是拥有权力的,面对他母亲佩涅罗佩的求婚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而奥德修斯之死是一个谜,自然也无法得知父亲与儿子最后怎么样了。后来,美国犹太族裔作家马拉默德为他的主人公设定了一条寻父、叛父、弑父的精神历程,也给了我们一个设想的方式。神话中体现的弑父夺位本质上是权力的斗争,权力决定个体之后的生活,这种为了自己生存而做出的反抗是非自觉的、无意识的,这样的行为也许是出于本能自保而对威胁因素的铲除,这种无意识的逻辑导致了有意识的谋杀。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在文坛上显示出了不衰的生命力,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俄狄浦斯从小就因神谕启示而被他的父亲忒拜的国王拉伊奥斯送走,拉伊奥斯成年后杀死他的父亲只是一场意外,娶他的母亲也是因为国家的制度所定。俄狄浦斯的僭主地位并非神授,并非通过合法的血缘关系继承得来,而是他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和老王遗孀的肯定。这一切都是按照一种规则在运作,在文明程度尚低的时期,人们将一切都归因于神明。其实,俄狄浦斯连他的母亲都没见过,更勿论恋母。至于说是人类隐藏在心中没有被挖掘出来的意识这一说,也需要在双方接触下才可能激发出来,而不可能凭空想象。且说俄狄浦斯弑父后有什么变化,他成了忒拜城的新国王,他是一个统治者。可见,造成这样弑父现象的原因是权力的争夺,对自己生存乃至命运的高度关注。恋母情结会存在于潜意识,但这或许是俄狄浦斯在见了他的母亲约卡斯塔之后才会发生的事。
二、西方作家笔下的“父与子”
20世纪尼采说“上帝死了。”西方社会表现出一种普遍的信仰危机,父权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下,导致了父与子观念的重新认识。1976年诺贝尔文学获得者索尔·贝娄的作品《勿失良辰》中通过一个双重的父子关系来展现父与子,祖父与父亲艾德勒医生,父亲与儿子汤米·威尔姆的冲突。威尔姆的祖父称他为威尔,因为祖父作为第一代犹太移民,还没有被美国完全同化,他保持并传承了自身民族的文化传统。他称孙子威尔,表明他对自己民族的热爱。而威尔姆的父亲艾德勒医生则称他为威尔基,这是一种父亲对儿子的爱称,表明在父亲心中他的儿子威尔姆还没有长大。而威尔姆自身,作为犹太移民的第三代,他成了美国中产阶级中失败的人物。其实,威尔姆是个十分善良的人,这种人的本性决定他不能适应尔虞我诈的社会。在当时金钱万能的社会中,失去了金钱,就失去了一切。因为在父亲那不能得到情感共鸣,威尔姆就转而追随了一个冒牌的心理医生塔莫金,这个名字隐喻了塔莫金其实是威尔姆的精神之父,虽然塔莫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骗子,但他却能安慰威尔姆受伤的心灵,让威尔姆感受到缺少的父爱。威尔姆改称自己汤米,这是一个美国化的名字,象征自由,这也代表他拒绝接受犹太传统,想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美国人。艾德勒医生爱慕虚荣,自以为是,很少为他人着想;但威尔姆却害怕出丑,过于低估自己,处处体现出“身处主藏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自卑心理”。但是他的身份不是仅仅改了名字就可以更换的,他想成为汤米,一个新的、自由的、什么都称心意的人。但是,威尔基一直根植于他的内心深处,他从未感觉到他真正成了汤米,于是,每当他喝醉的时候,他总是作为威尔基去痛骂自己。这两个名字伴随着他,也折磨着他,反映了他性格中两个自我的挣扎,也是与父辈的冲突,是犹太民族渴望保持自身传统与美国文化同化之间的冲突。
父与子的冲突在后世作家的笔下已经不像古希腊时期那样为了单纯的权力而斗争了。在不同时期社会矛盾是不同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殖民时期这样的冲突就表现为新旧传统的冲突。《勿失良辰》中的人物就是受了当时移民大环境的影响,在思想生活方面的改变,造成了父与子在意识层面的冲突,造成了人物的隔离与疏远。
在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詹姆斯·拉姆齐德想去灯塔得到母亲的赞同,但他的父亲说天气不好不能去,詹姆斯就幻想要是手边有把斧头或是火钳,或者任何能在他父亲胸前砍个洞杀死他的武器,詹姆斯一定会立刻抓来宰了他。詹姆斯的父亲雷姆塞先生好像只要一出现,就会在他孩子心中激起这样极端的情绪。
其实这里的父与子不仅仅指父亲与儿子,还指父亲与女儿。法国的巴尔扎克创作的《高老头》中,高老头为女儿们奉献了一切,但在临终前因为财产耗尽,竟然没有一个女儿去看他。高老头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不折不扣的投机商人,在大革命时期因为饥荒成了面粉商人,也许这钱来的不义,但他没有去偷去抢。高里奥老头中年丧妻后,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两个女儿,在那个金钱至上的年代,高老头对他的女儿有求必应,后来为了她们能有好归宿,他把财产全都平分给了两个女儿。大女儿阿纳斯塔因奇嫁给了雷思铎公爵进入了贵族社会,小女儿但斐娜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成了阔太太。婚后姐妹俩也是各不相让,用尽心机轮番搜刮高老头。最后,高老头一文不名,临死前两个女儿任由他贫困交加死去。
与此类似的还有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李尔王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在生前就把他的所有财产分给了他的女儿,他的标准就是看谁哪个女儿更爱她。其实,他最想把土地分给最小的女儿考狄利娅。但是,考狄利娅没有巧舌如簧,而是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李尔王不乐意,也许是出于赌气,他就把土地全都分给了前两个女儿。后来李尔王在两个女儿家轮流住,但这时的他只是一个年迈父亲,他从云层顶端下来,现在处处受约束,听不到他人的奉承,享受不到奢华的生活,两个女儿都将他推来推去,不允许他有自己的随从,最后他几乎是处于流浪状态。得知消息的考狄利娅回来解救父亲却不幸被抓,死在了李尔王的面前,也终于道出了对父亲的真情。可以看出,父与子的矛盾依然存在,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只要有权力这把利剑,总会有一方牺牲。
三、中国作家笔下的“父与子”
在中国,受西方影响最多的有曹禺的《雷雨》,他说“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生活在狭的笼里”。在写《雷雨》之前,曹禺曾读过数百部中外戏剧,常常惊异于“天意的报应,命运的残酷”,如果说西方父与子的冲突以子取代父为结果,那么在曹禺的戏剧中,则体现了另一种结局。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下,似乎反抗是难的,他们大都会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来进行无声但有力的反抗。《雷雨》中的繁漪,在五四思潮中苏醒了,她说:“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周萍的出现激起了她心里对爱情的渴望,她为了心中的爱情付出了坚定执着的爱,她爱起来像一团火,恨起来像一把刀。但这种爱情是很难有结果的,周萍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种乱伦,并不断忏悔,他不想对不起父亲,封建的人伦纲常在他心里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另一方面,繁漪忧郁的性格使他感到颓废、窒息,他拼了命想逃,胆小的他逃向四凤,以为躲避就可以结束曾犯下的过错。他没有勇气带繁漪离开,他对父亲是依赖的,他不敢想象怎么去反抗父亲,怎么去独立。繁漪想抓住周萍,却不知他已成为父亲的同谋。周萍认为他和繁漪在一起是生平做错的一件大事。他容不得繁漪说周朴园的不是,在他眼里,周朴园是个好人,周朴园的一生是有道德的。后来,繁漪的报复使他看清了他的父亲,或许是看清了他自己,他已经无法逃避,也不能逃避,在他的信仰倒塌之后,他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父与子的冲突在中国具体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新旧势力的对抗。
古希腊的父与子的主题不仅给西方带来了许多奇思妙想但又寓意深刻的精彩故事,东方也在不断汲取新的力量,创作出许许多多的震撼人心的作品。
(苏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