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诗秀
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唾液又稠又粘,周身有一种异样的不舒服感觉——真想喝水。这几乎是每个人都体验过的干渴感。
在本世纪初,对于干渴感的认识是很简单的:体内缺水时,口腔粘膜变干,因而感到干渴。这种见解,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那么,现在人们又是怎样解释干渴感的呢?
体液中盐分浓度高引发干渴
到了大约半个世纪之前,人们才有了精确测试人体含水量的办法,才弄清楚缺水对大脑产生的影响。现在我们知道,跟眼皮沉重得睁不开是疲倦的表现而不是它的原因一样,口干舌燥,也仅仅是干渴的一种伴随的征候。
润湿一下嘴巴,只能暂时缓解干渴感。当然,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是一种普遍的溶剂,是机体进行一切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人体内的含水量约为60%~75%,其中,女性体内的含水量为60%~65%,男性体内的含水量为70%~75%,也就是说,比起女人来,其实,男人才是水做的!
人体内部的水分,其中2/3在细胞内部,大约1/3在细胞外部。在细胞外部的水,一部分分布在血液中(其中还包括淋巴液——血液的滤液),另一部分被称作“间隙水”,像薄膜一样包裹着所有的细胞,深入到细胞间极微小的缝隙之中。如果血液中、间隙水中或细胞内溶解盐的浓度增高(或者含水量下降),那么,水就会渗过半渗透生物膜,转移到缺水的地方去。
在我们体内,在这两种水“容器”之间存在着一种渗透平衡。水会随着尿液、汗液等不需要的或有害的代谢产物排泄掉,所以机体经常缺水,即细胞外的水经常失去。为了保证生命必需的细胞内的水不致渗透到细胞外去,需要及时向体内补充水的储备。
水能自然而然地通过半渗透膜由浓度低的地方渗透到浓度高的地方,这便是渗透压感受器(即细胞)的工作基础。这种渗透压感受细胞能发出关于机体内水量减少的信号。它们位于下丘脑,在那里,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中心,例如掌管饥饿感的中心、体温调节中心等。
当渗透压感受细胞周围的含盐量增高时,水由细胞内向外渗出,该细胞的体积也会稍稍变小。这一微小变化足以使人产生干渴感。如果这一脑区受到损害,人就会丧失干渴感,要么没完没了地总是想喝水,要么对水毫无兴趣,即使嘴唇干裂也不想喝。
英国一位生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往年轻的受试者血管里注射相当浓度的食盐水。这时,渗压感受细胞仅仅缩小了1%。可是,全体受试者都产生了干渴感。渗压感受细胞缩小时,控制论所说的“反馈”机制在起作用:体液中食盐浓度增高,引起干渴感;喝水后,干渴感消失。
大量失血后也会想喝水
除了要维持体液中一定的食盐浓度之外,机体还需维持稳定的血量。动物试验和对大量失血的人的观察表明,大量失血后也会引发干渴。
但在这种情况下,循环血量的损失必须在10%以上,而且干渴感也要在几小时以后才出现。这种延迟大有好处——因为躺着的人站起来时,本来均衡地分布在身体各处的血液会部分涌向腿部,从而使下肢的血量占全部血量的约10%。这样,假如这种干渴机制提前表现出来,那么,我们从躺卧转为站立时,就会感到干渴。
跟渗压感受细胞不同的是,监测血量的细胞位于心肌壁。血量监测细胞的功能是测定心肌的能力,心室内血量越大,心肌壁就越伸张。于是,信号传给大脑:血量正常,无需喝水。
干渴信号也来自肾脏
当机体内含水量下降时,肾脏的工作减少。于是,肾脏会立即发出信号,并释放一种激素——肾素,肾素通过其他激素的环节作用于下丘脑,引起干渴感。
有人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正常条件下,当水容易获得或机体倾向于储水备用时,不会出现血中盐分上升、血量下降或肾脏渗透量减少等情况,干渴机制还起作用吗?
试验表明,各种动物的表现各不相同:老鼠一有机会就喝下大量的水以备用;狗只在接到渗压感受细胞或血量感受细胞发来的信号时才饮水;人则不待干渴感中心告急就提前喝水。
是的,一有解渴的机会,你就会喝个痛快。那么,人是怎样感到解渴的呢?大家知道,这是饱胀感在起作用,或是酸性胃液被稀释的感觉在起作用。总之,水一进入胃部,干渴感立即消失。其实,还得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水才会被吸收并由血液送往全身各处,对上述三种调节系统或者其中某一系统起作用呢!(编辑/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