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生态文明

2016-05-14 15:24高纬时田换娜
大众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人类

高纬时 田换娜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为构筑绿色未来,中国将更加牢固地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6年仲夏的贵阳,绿色显得尤为夺目,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盛大召开,来自国内外政府机构、科研院校、国际组织、民间团体、企业、媒体等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2000余名重要来宾,围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的主题,从绿色增长与绿色转型、和谐社会与包容发展、生态安全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价值、道德和全球治理四大议题进行了内容丰富、卓有成效的探讨。

中国历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国将更加牢固地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天人合一:最早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所谓天人合一,即强调“天”(自然)与“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这是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倡导“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认识、掌握自然的规律,并在掌握自然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使天地万物为人类发挥好的作用。

而道家也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道家认为,天、地、人“本是同根生”,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

道家关于天人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指出了天与人或者天地万物的同源性、同律性,天与人在演化过程中虽有很大的差异,但天与人还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佛教则认为,只有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其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态平衡观,才能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佛教主张因果相依,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共同构成一个生命的网络。人类征服自然的企图,通常只会破坏自然环境,一旦环境恶化,人类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相生,认识自然的目的是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

绿色发展的困与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并持之以恒,才能让世界人民健康地享用和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快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始终坚持顶层设计。近期,不少城市发生洪涝灾害。日常生活中,多地排水管道经常因为各种原因不断翻修。究竟如何才能减少洪水的发生?如何才能避免管道不断被翻修等状况?这需要城市设计规划者把握6个理念——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空间均衡,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并在该理念指导下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妥善处理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

让每一个栖息地都是文化城。生态文明不仅包含自然生态,还包含人文生态。而城市不仅是居住生息的地方,更是文化容器、新文明的孵化器。若要改变水泥丛林城市发展的噩梦,则首先要构建良好的人文观念,再通过自然山水的修复,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创意氛围的营造,来建设现代生态都市。

全国各地可以把各族不同文化,各地特色文化和有特点、有规模的农村、村寨以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的方式或作为硬的指标保存下来,并在建设中保护传统建筑风貌,挖掘精神文化内涵,甚至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延承,让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很好地融合,让栖息地成为文化城。

多途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现百年梦的一个短板是全面要脱贫、全面小康。为努力脱贫和实现小康,全国各个省份可以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环境生态友好型产业。

……

要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绿色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要落在行动上,也就是说,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它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人类生态意识的增强。

它需要企业家通过联盟广泛聚合创新资源,提升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聚焦山水林田湖等关键领域,创新生态修复的投融资,构建生态福祉发展新模式。

它需要政府和宣传机构大力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积极倡导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提高,并让其在脑海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活中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生活成为公众自觉的行为。

它需要政府保证全民在自然保护、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方面可以有平等、公平的机会并能参与其中;它需要大家付出智慧、努力和汗水;它还需要从你我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贵州做起,从中国做起。

当政府、社会和公众都对生态的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有意识地去追求,那么社会将会可持续发展,世界会更快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那时,由生态资源的效益转化的生态福祉和经济发展成果,会惠及全国和周边国家、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的美好家园,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世界,为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赢得光明未来。(编辑/夏冬)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谁变成了人类?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追踪绿色的秘密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