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上海市戏曲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其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成绩。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上海多个戏曲剧种,尤其是昆剧,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
学校表演专业的招生,有每年都招的京剧“长线”班,也有不定期招的昆剧等“短线”班。由于昆剧专业及其人才需求的特殊原因,昆剧班在建校60年中,前后招收了五个班级。众所周知,以戏校前四个班毕业生为主体组成的上海昆剧团,弘扬了“传字辈”对昆剧艺术的传承精神,在传统折子戏、整本大戏及原创剧目诸多方面,做出了扎实的成绩。一大批昆剧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国宝”级艺术家的产生,使上海昆剧团真正成为全国昆剧的排头兵。
为了保持上海昆剧的优势和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昆剧的人才链不产生断层,上海市戏曲学校和上海昆剧团共同于2002年策划招生,并于2004年9月正式开设了新的昆剧表演专业班级——“昆五班”。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年12月,文化部确定昆曲为国家重点保护艺术。借助东风,顺势而上,2004年学校招收并开办了“昆五班”。不久,上海戏剧学院在我校又成立了“戏曲教育指导委员会”。形势所赋予的契机,使得酝酿已久的——探索实践“戏曲(昆剧)表演专业,中、高贯通”十年制的全新培养模式,得以正式启动。
上世纪末,我们曾对戏曲学校传统教育的现状,结合改革开放中的上海都市文化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这次梳理中,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被旧有的教育思想束缚,专业基础教学面比较狭窄,以及缺乏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规范化和系统性等。
“昆五班”教学大纲的出炉,前后经历了半年的时间。其间,向老艺术家们发放调查问卷,根据不同教研组、学科类别,召开各种专业课、文化及史论课等各类研讨会不下数十次。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设定昆剧表演专业(6+4)的教育目标;合理设置中、高贯通后的课程及课时安排。
其中,文化课、史论课、表演课、讲座等课程分段进行,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戏课的剧目教学,克服以往比较随意、重复和无序的状态,按照基础剧目、必学剧目和行当特色剧目的顺序,循序渐进,科学安排。各门课程都配备有明确的教学大纲,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和合理性。
在新教学大纲执行过程的中、后期,还召开相关座谈会,检查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总结。
人才培养的“纲”是什么?是《戏曲(昆剧)人才培养(6+4)中、高贯通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的“目”是什么?是专业戏课、基训、毯子功、把子功、唱腔课、实践课等十项教学大纲。
传统意义上的戏校培养的学生,历来强调从小打好专业基本功,强调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强调一带一、一教一地以一种个体经验的传授方法来带徒弟。上海戏校现在虽不明确提师徒制,但“名师出高徒”,艺术家的师承关系仍然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一种经过历史考验,在戏曲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教育方法。
但从另一角度看,学生长期师从某位老师,就可能会形成艺术模式的单一,人才培养的单向和技艺面相对的狭窄。学生在学习阶段,教研组还需要有目的地适当安排其他教师,包括外地艺术家来校执教。通过教学把专业技艺中形成的“主导技艺群”——行当,甚至跨行当技艺,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通过用宽基础的理念培养学生,使他们将来更有成长发展的后劲和空间。
组织优秀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剧目课的教戏老师,这就成了培养人才的关键,而优质生源对老师们来说至为重要。生源质量好不好,是办班成功与否首先要抓的事情。如果在人才培养链的顶端就出现了问题,那么花再大的力气也不可能办好班。认真细致进行总复试,慎重确定录取名单。决不凑数,宁缺勿滥。“昆五班”60名学生,是从四千多名考生中精心挑选而来的。是近年来全国戏曲招生中少见的好苗子,老艺术家们为之欣喜不已。老师们在欢忭之余,纷纷主动投身教育第一线,愿意花力气去培养这批可塑之材。
十年之中,全部或部分学期坚守在戏课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有:王芝泉、张洵澎、岳美缇、梁谷音、王英姿、黄小午、王维艰、方洋、张铭荣、朱晓瑜、周志刚、王士杰、顾兆琳、纪晓玲、倪泓、江志雄、侯永强、张善元、倪顺福、陆永昌、王君惠、蔡正仁、胡宝棣。
阶段性执教的老师有:乔燕和、胡锦芳、周雪雯、陈治平、甘明智、华文漪、计镇华、王立军、王泰祺、刘异龙、张继青。
上昆的优秀青年演员也经常出现在课堂里有:沈昳丽、黎安、袁国良、余彬、侯哲等。
课堂教育不同于舞台演出,学校需要的不仅是“名师”,还需要会上课,会带学生的“明师”(明白之意),更需要有学科带头人的示范领路。而上述这些老师们均不同程度地具有以下特点:
1.戏的规格高。同样的剧目,由于老师戏路传承的不同,就会有规格高低之分。我们选择规格高的老师来执教,起点高了,学生明显受益,教学质量自然提高。
2.老师的示范到位。老师有准确的示范,学生就有生动的模仿。特别是老师的示范,是用自己经过千锤百炼的技艺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真实生动的舞台感受来带动学生。于是,上课既有知识点,又有兴趣点。
3.对学生表演中存在的问题,纠错准确。这也就是说,老师不仅要看得出问题所在,还要说得出毛病结症,同时更要指出错在哪里和怎么去纠错。课堂教学经验越是丰富的老师,准确纠错的能力就越强。
4.老师课堂的教学法来自对学生的责任心。认真执行教学大纲,课堂内组织有序。备课充分,施教有方。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普遍培养,重点提高。课堂外布置明确,毫不放松。让学生理解到老师的爱与严,是自己进步的最大动力。
教材建设是教学规范化和系统性的有力保证。昆剧之剧目浩瀚文词美、曲收南北音乐美和表演精准舞蹈美,因此,更需要有一批优质完善的教材,来提升课堂教育的质量和层次。
我们在戏校校部和上戏院本部的关心领导下,由编研室主持,前后耗时六年,编纂并出版了昆剧教材大型工具书《昆曲精编剧目典藏》。全书凡20卷,每卷内收有各类行当剧目15种,全书共收录昆剧优秀折子戏300种之多。
1.本套大型教材是与昆剧表演专业教学大纲配套的文字。除了按教学顺序收有基础剧目、行当必学剧目、特色剧目,可以马上进入课堂使用。另外,还兼收50种左右的剧目是当今昆剧舞台上稀见,或者尚未露演的剧目,可供教学、剧团挖掘上演。由于剧目数量众多、范围广泛,经过精心配套、选编,所以当戏课需要教材时,很方便到手。从而为学校系统教材的编纂出版开启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先例。
2.教材中的每一折戏,有文字剧本和曲谱剧本两种组成。文字剧本中包含有作者简介、剧情提要、艺术特色、人物穿戴砌末、剧本正文和注释,曲谱剧本则是依照传统工尺谱,根据昆曲掇、叠、擞、嚯、豁、断等各种演唱口法,精心记录整理而成的简谱曲本。教材的大部分剧目还配有光碟可供观摩,是教师备课讲解的好帮手,是学生学戏、乐队伴奏,规范化意义上专业课的立体教材。
3.从广义上讲,这套教材不仅适用于戏校师生,也适用于专业剧团,适用于业余爱好者,甚至昆剧的研究学者也不可或缺。因为它不仅是习曲学戏的范本,更是一部有学术含金量的著作——对艰深古奥的曲辞,作了简明扼要的解释;对舞台表演的渊源关系,作了明晰的揭示;对一些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作了及时的说明和修订。
4.这部教材中,约有50折戏是根据上海昆剧团近年的演出版本记录整理的。这不仅是“昆五班”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对上海传统昆剧整理工作的一份记录。昆剧传承工作是“活态”的,是打上当代印记的。所以,这部教材还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当然,这期间我们还出版了其他一些配套教材。如《雏鹰展翅——戏曲武功教材》(毯子功部分),即是由光碟和文字组成的立体教材。其模块式的科学结构,更适合教师备课,更适用于文武不同组别的学生观看学习。
十年办班充满了各种艰辛,同时也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看到学生们在不同阶段的演出成绩,倍感欣慰:其中有四分之一多的学生夺取了全国戏曲“小梅花”奖;有一位学生获得“文华”大奖,两位学生荣获第五届中国昆剧节“表演奖”……这是学校中获奖最多的一个班级集体,获奖率在全国艺术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同学们在毕业前夕,就已经能够上演《玉簪记》《牡丹亭》《西厢记》《寻亲记》《拜月亭》《偶人记》《宝黛红楼》和《墙头马上》等八台大戏,以及“兰心蕙质,百日百出”的系列演出,很好地展示出他们潜在的整体实力。学生们脚踏实地前进的每一步,浸润着所有执教老师的心血汗水,全校上下都为此充满了欣喜和期待。
如今,“昆五班”的同学经过选拔,绝大部分已经进入上海昆剧团。当先期进团的2010级昆五班(大班)同学,在结束昆团实习一年的考核后,团领导和老艺术家纷纷称赞道:“在团同学这一年进步很快!”“几乎每位同学的考核,都有出色的表现!”
十年带班,各位老师辛苦了。不少老师从六十几岁,一直教到了七十几岁。大家感叹地说:“昆五班”这样豪华阵容的教师队伍,将来还会有吗?“昆五班”同学算是吃到最好的“奶”了!天时地利,这样的班级将来还能“复制”吗?
“昆五班”的办班虽有不少的成绩,但也还有不少问题可以总结。但不管怎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昆五班”是戏曲艺术教育中的“精品”班!为昆剧培养了合格人才,也为学校留下了某些宝贵的资料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