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
初看《大餐》,觉得很有意思。讲家庭故事的艺术作品并不罕见,更不乏精品,丹·勒弗兰克(Dan LeFranc)选择“大餐”(the big meal)这个角度,择取一顿顿大餐背后的家庭事件,在一个戏的容量中,将一个家庭五代人的轮廓勾勒了出来,显得新鲜而别具一格。
青年导演马玥第一次看到这个剧本,便被这个题材所触动,下定决心将它翻译成中文。当然,要导好这个戏并不容易,有评论人笑称“这个戏浓缩了五十集《金婚》的容量”,从两个人认识、提防、相爱、分手,到多年后重逢、结婚、生儿育女,也经历婚姻的低谷、各自背叛、与上一代人格格不入,冷不丁的儿女倒已长大,再看着他们结婚或未婚先孕、生儿育女,与自己日渐疏离,直到生命的终点,一代一代就这么周而复始。剧中六位成年演员,在不同的场景中饰演青年、中年、老年时代的男女主人公李林与艾俪,也扮演他们的父母、孩子、孩子的孩子。两位儿童演员,则扮演李林与艾俪的儿孙们。导演用“铃声”作为区隔,演员快速腾挪在漫长人生的不同时空中。上一个场景两人还陷入重逢的尴尬与惊喜中,下一个场景就已经和好如初、谈婚论嫁、再下一个场景孩子已经出生了。
因而看这个戏,对观众也是巨大的考验,稍一晃神,可能就分不清此一场景中演员是扮演剧中哪个角色,也跟不上飞速变化的时空。不同于沪上许多欧美剧对原剧的忠实照搬,热衷于写实的舞美设计,马玥与她的团队努力模糊剧本的地域文化色彩,而将之放在普遍人性的背景上予以呈现,让中国观众更能理解。在舞美设计上,只运用了一张可拼接的大餐桌与数把椅子,更能表现灵活的舞台时空,同样给予观众新鲜的观剧感受。
然而,无论是对于导演、演员,还是对于观众来说,形式改变所带来的新鲜与刺激都应是次要的,更为关键的是对作品内涵的深入挖掘,而这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受限于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编剧只能跳跃着萃取不同时空中发生的家庭事件,这些事件多达54场戏!这一个个家庭事件宛如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表面上似乎隔着广阔的水域,底下却应是相互连接的。看上去是偶然发生的事件,却也是必然的,点明人物的处境,预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为二度创作者的导演与演员,除了理顺冰山表面的情状,更应跳入那片广阔水域,将冰山下的峰峦连缀起来。只有这样,演员在拿捏人物、导演在安排调度与舞台效果时才会更为准确,观众在看戏时才能自然而然地被带入。而理顺故事这是第一层面,在此基础上,作品要展现什么样的价值观与哲学观,这又是更高一层的境界。看得出来,马玥与她的团队下了许多功夫,要把一生的54顿饭连在一起,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餐》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性格密码,隐藏在不同时空的台词、动作与潜台词中,需要细细分辨,否则很容易失落于台上超级密集的对话中。艾俪从未提起过她的父母,她似乎只有一个在餐厅上班的姐姐,却从未出现在他们的餐桌上。她严重缺爱、缺乏安全感。结婚前在餐厅上班,结婚后在家相夫教子,嗜酒,不能忍受浪费生命与人渣,却似乎不得不常靠酒精来麻痹自己。李林看起来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却常常提起他们,甚至模仿他们,尤其是父亲去世后,李林就成为父亲的翻版。重男轻女似乎是他们家的传统。虽然剧情中看不出很多,但他对李李的忽视导致了女儿性格的扭曲,不知是否也是让流产后的戴伊一去不复返的原因。他常常喜欢开玩笑让人来买单,而他的生活似乎也常常由艾俪买单。李森则又是李林的翻版,被宠溺坏的孩子,单纯却也自私。李李是剧中最让人同情的角色,最开始出现时是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因为爷爷给哥哥买玩具,不给她买,就诅咒爷爷去死。这也是她性格悲剧的开始。与哥哥抢家中唯一的车开,父母给了哥哥钥匙,而没有给她,已经可以猜测出父母对她的忽视。后来频繁更换男朋友并带给父母看,某种程度上或许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又或许想从男友那里找寻缺失的父爱。而未婚生子或许更是表达对父母婚姻的失望,不愿意踏入婚姻的殿堂。
这些性格密码需要二度创作者根据仅有的冰山一角自己去破译,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丰富,然后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当演员腾挪到不同时空时,才会给自己的台词、行动找到逻辑原点,而观众自然会被更深刻地打动。譬如,当我们了解李李与父亲之间的心结时,她让父亲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才会显得更不容易,而父女冰释前嫌才会更让观众感动。当我们了解这么多年来李李在这个家庭的感受时,韦恩在母亲去世后的一番话才能给人更大的震撼。这样的深入挖掘所带来的深层共鸣与带走几个剧中人生命引起的唏嘘不在同一个层面,这毕竟应该不是追问“时间都去哪了”之类人生感慨的平庸作品。
总体来说,《大餐》无论是在剧本改编、导演处理、演员表演、舞台呈现方面都已经相当不错且相当不易,与那位年轻的美国编剧一样,中国的导演与她的团队也一样年轻且充满潜力,期待他们今年下半年的二轮演出,期待他们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