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翊帆
摘 要: 自从教育改革之后,学校要求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主动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生活中如果没有音乐就会苍白得像一页白纸,枯燥乏味,没有了生命的色彩。音乐可以让我们放松心情,可以让我们铭记感情,可以让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升华我们的精神。音乐让我们翩翩起舞,走在校园里,走在大街上,坐在餐厅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音乐,而古典音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音乐存在一定的不同,蕴含的不仅是音乐所具有的美,它还是一个历史的演绎过程。本文对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国古典音乐 西方古典音乐 独特审美追求
一、对古典音乐的理解
当今所谓的古典音乐起源于西方国家也盛行在西方国家,从巴洛克时期(1750年)开始,直至20世纪早期。后来传播于中国,并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古典音乐的发展就像中国的唐诗宋词一样,有着不同的艺术价值,他不是因为历史悠久而有价值,而是因为它所包含的文化精华。当我们听见“古典”一词时,脑海中迅速闪过的感觉是“优美”“卓越”“经典”。古典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有的古典音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或者是赞颂。在古典音乐上,广为我们所熟知的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古典作品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可以让观众感觉到音乐进行的过程,每个段落之间的起伏连接。他们将古典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莫扎特的小夜曲,使人听上去浮想联翩,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跳动的音符给人一种欢快甜美的感觉,旋律的欢快清澈,透露出无限的幸福。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
1.中国古典乐器的特点
中国古典乐器取材于生活,大多为木制。其造型极具中国特色,如琵琶琴身水滴般的弧度、琴头弯弯的玉饰、典雅的品和象都很好地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从音色上,“大珠小珠落玉盘”,“四条弦指下多惆怅,似急雨夜敲窗”等诗句都说明了琵琶音色的脆中带柔,阴阳相调。再如古琴,其音色深沉、庄重。古琴曲节奏极为缓慢却别有意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慢而有志的生活节奏,悠长的一个音通过揉弦等技法就可以表达出演奏者的思想感情,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
2.中国古典音乐中的意境美
中国的古代诗词讲究意境,比如说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归鸟相与还。”作者将南山的美与此时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相结合,南山黄昏的美景与飞鸟结伴而飞,自由自在,表达了作者远离官场束缚后的愉快心情,作者在这美景中领悟自然的美和人生的真谛。这便是一种意境,这种句子读起来有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古典音乐的文学艺术也是这样,将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片与自己的感情相融合,用音乐来表达一种境界,让听众听到这首音乐时,就有一种精神上的升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听众可以根据音乐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份美丽的画面。古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典雅动听的乐器演奏曲——古筝独奏曲,它是以琵琶曲为基础进行的移植。此曲延绵起伏、层层递进,主题的八次变奏给人无尽的想象。那江楼上的钟声,用古筝滚指连重奏法模仿得惟妙惟肖,紧接着的曲调优美、轻快、细腻描绘出一幅长长的山水画,末尾的打鼓滚奏,将日落黄昏、夕阳西下的美景,以及江边小船停泊江面上,将周围热闹非凡、音乐四起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在演奏中各种乐器相互配合又相互独立,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二胡、琵琶、古筝,它们各自发出不同的曲调模仿不同的声音,但又是在围绕同一个主题。曲调的长短、高低,节奏的舒缓紧急,把我们带进了那个优美的自然风景中,有山有水,情景交融,将感情融入音乐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向往,这便是古典音乐的意境美,用音乐主题的变化,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3.古典音乐造就高尚的人格
音乐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它很容易将我们的感情升华产生共鸣。音乐就像是生命,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在音乐里,音乐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想象是无限的,用无限的想象驰骋于音乐的海洋里,体会古典音乐的深邃与浑厚。古典音乐可以造就一个人的品格,我们常常夸赞这首歌好,就会说是在用生命演绎这首音乐。确实如此,只有将自己的感情和大自然的美景,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相结合,才能演奏出音乐的高度,而那些心胸狭隘、内心肤浅的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琴曲《广陵散》,其内容主要和聂政刺韩王联系起来,聂政父亲曾为韩王铸剑,因为铸剑超过了期限而被韩王杀死,聂政发誓为其父报仇苦学琴艺。学成后,他改音毁容,因琴艺高超被召入宫,在给韩王弹奏时将其刺死,而后为了不连累母亲自杀而死。《广陵曲》全曲激昂、慷慨、充满愤恨之情,全曲刚开始时感情舒缓,平和慢慢随后曲调变得低沉发展为凄凉。憎恨、悲愤的情感,表达了聂政不屈的精神,刺杀韩王时,曲调变得紧张、嘈乱、急促,表示音乐进入高潮,听众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战。当刺杀成功时,全曲变得激昂有力,豪迈奔放。魏晋时期的嵇康善弹《广陵散》。他一生喜爱音乐,与音乐为友;他学识渊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为人和善豪放,面对不满不卑不亢。在他被押赴刑场时,他弹奏了《广陵散》,琴声震惊了所有人,他义愤填膺、愤世嫉俗的情怀在他的琴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抒发了他高尚的人格品质,他将感情融入到《广陵散》中,发挥了音乐的极致,后人几乎再也没人能达到它的境界。
4.中国古典音乐是一种情感的体现
音乐中没有融入感情也就毫无意义,无论是在美术上,文学上,一个好的作品都离不开情感的投入。音乐的动感通常与我们的心理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心会跟随音乐跳动,为什么我们的情感会跟随音乐变化,音乐中不能缺少情感的起伏,这样我们在欣赏的时候才会感觉到一个故事的变化发展,流动的音符带给我们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们的心去不断探索。中国的古琴名曲《阳关三叠》就是一首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曲子。第一叠曲调低缓,乐音环绕,表达了对友人浓浓的不舍与离别的悲伤之情,而第三叠的旋律发生了变化,此时,作者的内心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流露出对友人再别重逢的渴望,曲调中蕴含的情感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因此,古人在送别友人的时候,多会选择这首曲子作为送别之曲,表达与友人的深厚友谊。
三、西方古典音乐
1.西方古典乐器与宗教的影响
西方古典音乐从乐器上就与中国传统乐器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乐器大都为木质,造型典雅、音色深沉优美。乐器的声音不大却能很好地表露演奏者的思想。西方古典乐器很大程度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从早期的管风琴、古钢琴、圆号、小提琴等乐器中都能看到宗教的印记。在中世纪的欧洲,每到宗教日,全镇人民都能听到教堂内管风琴所演奏的音乐。其音量洪大、音色庄重。每一个教堂都有一台独具特色的管风琴。随着古典音乐的发展,管风琴加上了音色踏板、音量踏板,音域也发生了变化,使其演奏的音乐和声、表达更为丰富。此外与中国相对自由的作曲手法相对比,西方古典音乐有着严谨的规则。作曲家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必须遵守这些规矩。
2.西方古典音乐家的人格
欣赏古典音乐就像品一杯咖啡,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喜欢,就能品出其中的味道,这是一种艺术修养,是后天自己培养而来的。贝多芬、莫扎特都是经典音乐的代表人物,说起他们两个伟人,他们只有一面之缘,当贝多芬去拜访莫扎特的时候,莫扎特并没有好好看他一眼,但当他听见贝多芬谈的钢琴曲时就断定它将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音乐人,后来贝多芬被称为“音乐之父”。由于贝多芬生活的年代缺少自由平等并受到压迫,造就了他音乐上的独特之处。他的作品中,虽然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的愤恨,对自己经历的磨难的悲壮情绪,却有着不屈于命运,勇于向命运挑战的情怀,“悲怆”奏鸣曲就体现了贝多芬高尚的人格。他在创作这首曲子之前,正遭受着耳朵给他带来的折磨,它不再愿意和别人交际,不再愿意和别人交谈,如果在别的行业,他可能不会这样痛苦,但作为音乐人,这对他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让他的对手怎样嘲笑他,但他学会了隐忍。“悲怆”是一个完美的音乐作品,他向生命挑战,他反抗命运的不公,但他在音乐中告诉我们,他是精神上的胜利者,虽然他精神上经历着很多的痛苦、恐惧,但音乐已经让他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悲怆》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悲怆之情,却也充满了对生命、对理想的渴望,透露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贝多芬将自己的所想所感写进音乐里,他用生命在弹奏这部交响曲,给我们的精神和灵魂带来了无限的激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古典音乐还是西方古典音乐都是对自己内心一种情感的表达,将艺术与生命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喜爱及对生命的领悟。音乐让我们超越自己、超越现实、超越一切,让我们的情感得以升华。以上便是我对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文秀.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探索[J].音乐研究,2004(04).
[2]肖满英.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浅析[J].艺术空间,2010(03).
[3]陈亚彬.中国古典音乐诗歌演唱的美学价值研究与解析[J].文化纵横,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