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不去的杏花春雨江南

2016-05-14 13:16唐琴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杏花

唐琴

摘 要:虞集的《风入松·寄柯敬仲》堪称元词的代表作。这首词表现了词人身留朝廷却神归江南的情感矛盾,而词中的“江南”是他摆脱官场、思念乡土的精神导向,寄托了对隐逸生活和自由心灵的向往之情。然而笔者认为,“杏花春雨江南”能在当时及后世引发无数文人的共鸣,并不仅仅在于其浓缩了江南的神韵,更因为它含蓄地表达了在特殊时代中文人对故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追思与忧伤。杏花春雨从此成为世人心目中最为熟悉的江南符号,也正源于这份历史情结。

关键词:虞集江南;杏花;元词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004-02

一 《风入松·寄柯敬仲》的由来

虞集,字伯生,号道园、邵庵先生等。原籍四川仁寿,是南宋丞相、著名抗金英雄虞允文的五世孙。他出生于南宋灭亡前夕,为躲避战乱,其父携家移居临川崇仁。虞集是元代著名文人,身列“元儒四杰”“元诗四家”之中。他的词散逸较多,只在《道园学古录》中编录了31首。清陈廷焯《词坛丛话》称赞他的词“精警团聚,脱尽前人窠臼。惜所传寥寥,未免令人遗憾”①。

《风入松·寄柯敬仲》是虞集为送别友人柯敬仲而作。柯氏与虞集曾共事于奎章阁,时常诗歌唱和,情谊颇深,后柯氏因遭权臣猜忌而罢官归乡,而虞集虽受元主厚遇,但也因此颇为权贵子弟妒忌,欲中伤而未成。于是,现实中的失望和痛楚便化作思乡之情表现在这首《风入松》: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剪朝衫。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②

词的上阕写自己与好友同在京城做官、执勤待命的生活,以及为官生涯里结下的深厚情谊。描景叙事融融一体,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意。

下片改变手法,侧重以景言情。以早春咋暖还寒之景比喻自己与好友所处之世事环境,寄寓着对好友的关心,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该词把元代宦游京师的南方文人心目中的精神家园,用“杏花春雨江南”六个字精炼概况,与官场烦冗与仕途险恶的现实归宿形成强烈的对比,立刻引起当时文坛的轰动。虞集本人也非常喜欢末句,后来又写下《腊日偶题》,诗中“为报道人归去也,杏花春雨在江南”,字句几乎完全相同,只添一“在”字,表达了同样的心绪。

二 “杏花春雨江南”的流传

“杏花春雨江南”一出,即在当时及后世都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几乎成为江南风光的定评。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受到很高的赞誉。有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为证:“时虞邵庵先生在馆阁,赋《风入松》词寄之,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③。不止传刻,还绣在手绢上时时携带,首先便是词里当事人柯敬仲率先这样做,词人张翥在一首《摸鱼儿》词序中记载:“敬仲以虞学士书风入松于罗帕作轴”④,后来被人纷纷仿效,瞿佑《归田诗话》谓“曾见机坊一词织成帕” ⑤。陈旅《题虞先生词后》云:“先生归卧江南雨,谁为掀帘看杏花”⑥,更是写出了时人对这首词的喜爱和对虞集的仰慕。吴师道《京城寒食雨中呈柳道传吴立夫》“蜡烛青烟出天上,杏花疏雨似江南”⑦,诗中说的是京城寒食节时的杏花,然而一个“似”字却点明了杏花春雨是世人心目中江南地区特定的景致。

明朝和元朝一样定都北京,但文人多来自南方,很多人对虞集的名句感同身受。诗人平显看到杏花就想起江南,“杏花春雨好江南,垂老多愁自不堪”⑧。边贡也以“枫陛晓星看斗北,杏花春雨别江南”⑨来表达对故乡的不舍。还有刘溥《送盛佾赴吴江医学》 “好将尺素待东风,杏花春雨传消息”⑩。对于诗人来说,俨然江南春色要用杏花春雨来承载和传递。

到了清朝,文人在提到江南时,更是反复论及杏花春雨。余怀《柳枝·和刘宾客》“杏花春雨江南夜,妾在高楼唱柳枝”11 、钱载《题词卷二首》“杏花春雨江南句,罗帕何人泪湿看”12,还有清朝女诗人吴藻《摸鱼儿》“江南路,知否杏花消息,明朝已是寒食”13 ,以及庄棫《梦江南》“芳草岸,岸上玉骢嘶。红袖满楼招不见,桥边杨柳细如丝。春雨杏花时”14,都沿袭了这一句。

不管是直接引用还是化用,不管表达了诗人词人何种的思想感情,“杏花春雨江南”不仅赋予了江南这一地域以风格神韵,也寄托了南方文人心灵深处的归梦,为元代以后的文人所反复咏叹,前赴后继,并逐渐地固化为人们头脑中对江南的这种特定印象。在文学史上堪称一大盛景。

三“杏花春雨江南”背后的谜团

“杏花春雨江南”作为词史上的名句,获得了古今一致的赞誉。然而笔者认为,今天的研究者对这一名句的解读,多为皮相之见。主要表现为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虞集将杏花春雨作为江南的代表风物,其实并不是非常符合地域实际,但是却获得了后世文人的强烈共鸣,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江南温润多雨,但是,杏花并不是江南特有的物产。杏属温带果树,在江南地区不是很常见,它的特点是抗旱耐寒不耐涝,所以北方地区才是其分布中心,多有成片成林的记载。所以杏花并不是江南的主要物产和代表意象,虞集这一名句,并非准确地概况出江南春日的特有景象,却能赢得后世文人尤其是江南士子共同的推崇,甚至把杏花固化成为了江南的象征物,成为人们熟悉的江南符号,这其中一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

考诸古诗词,南北朝诗人庾信的《杏花诗》:“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15 堪称杏花诗的开山之作。然而庾信后半生羁留北朝,这首诗并非描写的是江南杏花。时至唐宋,杏花和江南开始结合起来,如唐代杜牧《寓言》“杏花时节在江南”,宋代寇准《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州人未归”16等。然而,这些诗词远远不能证明杏花是江南特有哪怕是比较突出的风光代表。杜牧“杏花时节在江南”的前一句是“何事明朝独惆怅”,诗人的意思更像是说因为这个时节在江南,所以不能看到长安的杏花而惆怅。寇准《江南春》里,“蘋花”比杏花更能体现江南多水的风光。所以,在虞集之前,杏花和江南的联系一直都不紧密,虞集用杏花作为思忆江南的风物代表,有其特殊的深意。

四“杏花春雨江南”浓缩了虞集乃至元代汉族文人的历史忧伤

如前所述,杏花并非江南的代表性花卉,那么,在虞集之前的古诗词中,杏花更多的是出现在哪个地方呢?

答案是京城。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开始,新科进士会在长安的杏园集会欢宴,盛况一时,杏花成了文人心目中美好的记忆,也促进了文学描写的兴趣。从此杏花在文人笔下,常常与长安、京城一起出现。前文里已经说到,杜牧《寓言》里“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17,其实写的并不是江南杏花,而是借此表达对长安生活的怀恋。南宋迁都临安,京城和江南成为了一体。有研究认为,虞集的“杏花春雨江南”受到了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18和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19的影响。这两人都是南宋人。但陈与义留寓南方,终生都在怀念北宋故都汴京,“客子光阴”“杏花消息”恰恰是这种意绪的体现。陆游的“深巷杏花”,京城临安的色彩重于江南。如果说虞集化用了他们的句子,那么从思想内涵的继承来说,杏花在他笔下也不应仅仅是想表现江南风韵。

虞集一直以蜀人自居,在《跋赵孟頫书陶诗》等诗文的落款上,他都标明“蜀人虞集”“蜀郡虞集”。在《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一诗说:“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送吕教授还临川》中写:“我本蜀人随水来,结屋与子相邻隈。白发京尘不归去,临风相送兴悠哉。”20,这些诗将临川和仁寿做了对比,江西临川“非吾土”,四川仁寿才是他真正的故乡。

我们再看南宋官员家铉翁羁留北方所写《寄江南故人》“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21家铉翁是四川眉山人,和虞集也算同乡,这首诗代表了宋亡后流寓他乡的蜀人一种普遍的心态:蜀地是故乡,而江南则代表着故国。笔者有理由指出,虞集的“杏花春雨江南”也有此深意。众所周知,元朝非汉人王朝,虞集虽出仕元廷,却饱受蒙古上层贵族的歧视和排挤,更重要的是,虞集为南宋著名抗金英雄虞允文的子孙,民族意识在虞集心底从未泯灭。他的名作《挽文丞相》,末句写到:“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对文天祥的歌颂,对南宋覆亡的悲痛,欲然纸上。虞集还有一首诗:

我因国破家何在,君为唇亡齿亦寒。南渡岂殊唐社稷,中原不改汉衣冠。温温雨气吞残壁,泯泯江潮击坏栏。万里不归天浩荡,沧波随意把渔竿。22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虞集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把南宋的灭亡称之为“国破”,在他心里,南宋才是真正的故国!本文前面曾说到,杏花常常与京城联系。虞集把杏花同江南并举,实际是在隐曲地表达对故国南宋的怀念,而不是简单的思乡之作。“杏花春雨江南”短短六个字,浓缩了无限的历史喟叹,表达了一个元代汉族文人对消逝的江南故国深深的悲伤与思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这个实际上归不去的杏花春雨江南,成了虞集之后文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寄寓着对元以前的古中国的种种美好的向往,争相仿写引用,最终使杏花这种并非江南特色的花卉成为诗词中的江南风物代表。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虞集是元代大文学家,虽然并非专力填词,今天也仅存31首,但仅此一首《风入松》,已成为元词压卷之作,以至于论元词者没有不提及者。尤其结句“杏花春雨江南”风韵独具,广为流传。笔者认为,词句获得如此丰富的审美感受和深广的社会人文记忆,不仅仅靠字面简单的风景描写和纯粹的意象组合,还具有更深刻的意蕴。杏花本身不具备江南的代表性,但如果与春雨、江南结合,就能表现出对江南故国和汉文化的追忆。结合虞集的家学身世、故土籍贯,我们能更深刻地窥视虞集词中的幽微之处,以及元代文人真实的心态,对这一名句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注释:

①陈廷焯.词坛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5:3727.

②虞集.道园学古录[M].吉林:吉林出版社,2005:卷四76.

③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卷四:172.

④唐圭璋.全金元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0:1001.

⑤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73.

⑥顾嗣立.元诗选[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初集卷37:21.

⑦顾嗣立.元诗选[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初集卷44.

⑧周明初.为什么是江南?——从“杏花春雨江南”说起[J].社会科学,2011(05):169.

⑨周明初.为什么是江南?——从“杏花春雨江南”说起[J].社会科学,2011(05):169.

⑩清.御选明诗[M].影印古籍,卷41:60.

11周明初.为什么是江南?——从“杏花春雨江南”说起[J].社会科学,2011(05):169.

12周明初.为什么是江南?——从“杏花春雨江南”说起[J].社会科学,2011(05):169.

13 吴藻.花帘词[M].影印古籍.

14 庄棫.中白词[M].影印古籍,85

15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2399.

16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92-294.

17 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3.

18 陈与义.陈与义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9 江守义.陆游诗词选[M].安徽:黄山书社,2007:108.

20 虞集.道园遗稿[M].四库全书本,卷二.

2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24.

22 虞集.道园遗稿[M].四库全书本,卷三.

参考文献:

[1]虞集.道园学古录[M].吉林:吉林出版社,2005.

[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陈廷焯.词坛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7]王冕.竹斋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8]余何.渌水亭文人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9]姬沈育.一代文宗虞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0]李舜臣.虞道园词论略[J].中国韵文学刊,2005(04).

[11]丁小兵.杏花意象的文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2]马艳玲.虞集词简论[J].金田,2015(04).

[13]程杰.“杏花春雨江南”的审美意蕴与历史渊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03).

[14]周明初.为什么是江南?——从“杏花春雨江南”说起[J].社会科学,2011(05).

[15]徐亚玲.虞集词风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7).

猜你喜欢
杏花
杏子哪去了
杏花树
杏花白
杏花语
北陂杏花
白杏花
咏杏花
杏花
五月,到敖汉旗看杏花
杏花绽放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