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强
摘 要:紫砂壶的线条装饰的种类很多,各种各样的线条都必须用牛角或铁、木、竹制成的专用线尺进行加工,使线条挺括而又清晰。这些线条不仅加强了紫砂壶的装饰效果,切可增强成型时的缺陷,提高正品率。
关键词:紫砂壶;线条;线韵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051-01
中国的艺术作品和西方艺术有一点很不同,就是非常重视线条,无论雕塑、绘画、书法还是建筑。米开朗基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因为他们的雕刻是团块。中国就很不同,我们特别重视线条,这可以在汉代的玉雕,初唐佛像造像的衣褶和大量的浮雕作品中得到印证,它们不注重立体性,而注意流动的线条。尤其中国产生了纯粹的线条艺术——书法,更是说明线条在中国人审美心理上占据的重要地位。
一把能让人赏心悦目的紫砂壶,总能展现出绝美的线条艺术,而线条的流畅、自然、恰当也绝对是欣赏紫砂壶的重要因素。看看时大彬的作品,大彬如意三足壶是其代表作,其形如鼎,器身圆润、饱满,线条利索、挺括,壶流与壶把的线条对应协调,壶盖上的如意纹清晰逼真,纽、盖、身、足几大部分的线条处理的极为恰当,是为经典,后人推崇不已。
宜兴紫砂壶是一个创造性的民间工艺门类,它是由线与面组成的千姿百态的茶器形态,迎合了品茗赏艺的要求,其工艺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无与伦比。下面着重论述生动“线韵”在紫砂壶造型中的功能和作用。
何谓“线韵”,就是在紫砂壶的线条运用中所表露出的神韵,以及神韵产生的美感。这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体现出清空淡远的意境。在设计制作紫砂壶中探索了“线韵”在造型上的应用,诸如“心心相印壶”、“四季平安壶”、“菱花壶”等,都体现了“线韵”的艺术风格和装饰趣味。
一、“线韵”增添了紫砂壶的装饰性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中蕴藏了十分丰富的茶具器型,汇集了历代制壶人的灵感和聪慧,这既是壶艺传承的财富,又是作品存世的经典。综观紫砂壶的艺术门类,无论是光货、花货和筋纹器都离不开“线韵”。其中,筋纹器全凭“线韵”来达到创作设计的目的,而光货、花货也依靠“线韵”来充实器型的多样性和装饰的完美性。如“菱花壶”是传统的花货例器造型,却述说着花货的故事。将饱满的壶体用线条等分成签花的花瓣形态,让人领悟到菱花的患肆风姿和生命律动。作品没有对花的具体描写,而是在简约中包含美学的意境,在写意中寄托鲜花的容貌,如《旧唐书·元稹传》中所说:“意深语近,韵律调新,属时无差,而风情宛然。”这种“线韵”的切入,使作品的装饰取得了内在与外表最美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线韵”是产生美的载体和形式。
二、“线韵”传递了紫砂壶的寓意性
线条是产生“线韵”的基础。在紫砂壶上勾勒轮廊的线条有曲线、直线、折线、弧线,又可以分为阴线、阳线、粗线、细线、单线、双线等类型。由此蕴含的“线韵”使紫砂壶呈现儒雅古拙的神韵和挺秀舒展的造型。如“四季平安壶”在线条的组合上注意紫砂壶的造型法则和构图美妙,同时强调了作品的寓意性。“四季平安”包含了民风民俗中的情感意象,凝聚了中华民族追求的大美境界。把情缘寄寓、样瑞吉语托付于紫砂壶造型艺术之中,并依赖“线韵”表明作品的主题精神和文化创意。此壶是一款传统造型。壶体由线条分割八瓣的筋囊,壶盖上塑一个似花蕾的小球置于四个如意图案的中央,寓意“四季平安,八方纳财”。“四季平安壶”以素而素心示人,简洁的线条和弧而勾画出浑厚敦实、隽永逸秀的形象,在寄托寓意中给入以思索和畅想。
三、“线韵”凸显了紫砂壶的象征性
在紫砂壶的设计和制作中,艺人们为什么都喜欢线条的运用,因为当线条与紫砂壶的而、块以及嘴、盖、把、钮的整体组合和富有变化的排列,就可以获得韵律之美,这种美感具有象征情趣、生动韵致和无穷意味。以“心心相印壶“为例,此壶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这是日常生活中的通俗语汇在紫砂壶造型艺术中的反映。这把壶的创意在于透过其形制与符号突出“心心相印”的象征愈义恰如古人所言:“视之则形也,察之则象也。”在丰满、圆融的壶体上用线条勾画出两个“心”的线形,彰显了作品的象征性意境,即:“心心相印”。“心心相印”是传统习俗的理想追求,也是夫妻之间相爱、相依和相守的情感演绎。“风雨同舟共相伴,心心相印是知音。”为突出这个主题,还在壶盖上用弦线组成几个圈,从小到大勾勒成特殊的“线韵”,并以壶钮作为爱心之源,逐渐荡开心灵的涟漪,让观赏者去感受、去联想。
我们这一代青年紫砂技艺人员,应该在继承传统中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的审美观点和艺术形态,在紫砂壶的创作设计中将时尚与古老的元素结合、传统与创新的理念融汇,营造新的紫砂本土语言去表达砂壶所释放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钱剑华.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3]谢瑞华.宜兴茶壶的造型与纹饰[J].中国茶壶大观,19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