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皓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00-01
摘 要 本文利用文献调查等方法,对体育健身类App分类、功能以及特点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发现其存在着功能单一、内容同质化、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以便加强管理,科学的提升服务,以此来推动我国体育健身类App的发展,从而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App 体育资源 “互联网+”
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这个理念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重要了起来。体育产业其实和“互联网+”具有天然的契合度——手机App和体育是绝配,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生活越来越幸福。
一、体育健身类App潜在市场
今年年初的国家体育总局全国群体工作会议上透露,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3.64亿,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有望增加到5亿左右。不仅是数量极为庞大,而且经常运动的人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为运动买单、为健康买单。不过,在中国要想群体锻炼,受制于寻找同伴、教练、场馆的难度和繁琐,很多健康运动的消费并没有真正释放出来。以场馆为例,如今我国真正可供大众使用的运动场馆,仅仅10万多点,人均真正能够使用面积只有0.2平米,而在美国这一数字是18平米。以往,很多人不愿意运动,并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一个人、很孤单、很枯燥”等情感层面的原因所束缚。体育运动类App,不仅能够在基础层面,从距离、时间、服务、价格四大维度,很好地帮锻炼者解决教练员、场馆的问题,而且,那些教练、陪练除了非常的资深、专业、体贴之外,大部分“颜值”还都非常高。
二、不同体育健身类App分析
放眼今天的生活,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手机这样的移动手持终端设备来进行工作和生活,纷繁复杂的手机App应用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体育类的App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呈现出一种爆棚式的增长,让人目不暇接。这么多的App,促进群众健身开展的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叫做运动监测类,这个既有可穿戴的运动设备,也有手机App,是为了记录个人日常运动的这种数据而产生的。这一类产品,核心就是基于LBS系统和运动后台算法的一个运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比如检测运动的nike+、咕咚App、益动GPS、微信运动,还有各种各样的运动手环,智能运动鞋等等,它的核心都是个人的运动信息收集,然后通过这些收集的信息,添加社交功能,让使用这些产品的人固定在一个线上的圈子或者是叫社区当中,再由线上的圈子,社团进行线下的整合的产品营销,还有就是体育赛事的活动推广。这其实就是大众健身领域的大数据的一个新形式。使得大家每天都相互“攀比”谁的步数多;从主观上感受到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带动了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类是运动资源整合类,这一类的产品更像是外卖、订餐、团购、买电影票软件的体育版,是体育场馆和体育健身指导人员里的“大众点评”,将现实生活中的球场、教练、运动装备整个构建在一个平台上,为用户提供一个场地的支付,教练陪练还有装备购买等一些服务。想通过这样的一个互联网平台,解决运动场馆闲置的问题和教练资源匹配不均的这种矛盾,是体育场馆的福音。这一类的产品到现在也没有一家能够做的非常好,究其原因是因为产品不到位,现在国内的体育场馆实在是太少了,有地方打球、踢球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以北京为例,据调查,北京老百姓能踢球的正规足球场只有80多个,但是伦敦地区有公共足球场有3000多个,相差几十倍。
第三类是邀约类,在特定朋友圈,体育爱好者群,分运动项目做群,组队约球赛,如:足球、篮球等,大家都喜欢玩,爱好相同,周末随意约球赛,很方便,选择性很强,很好的定向社交类平台,有利于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例如,作为全球最大运动社交平台,咕咚用户数已经超过4000万,把社交元素整合至App,让运动更好玩、更有趣、更容易坚持,是咕咚稳居同类产品市占率榜首的法宝。无论线下赛还是线上赛,拥有“呼朋唤友”的参与感,分享晒风景的幸福感,感受奖牌带来的成就感,体验自然不一样。
但是,相比App不菲的造价,开通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成本就要低多了。很多地方的体育部门和体育场馆也在尝试利用微信公众号发送和场馆相关的信息,来宣传体育场馆、提升场馆利用率。北京五棵松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公众号比较成功,这个公众号会不定期发送CBA等赛事和活动信息,读者可以通过文中的购买链接购票。
一家咨询公司近期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手机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其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除。而到了5个月后,这些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微信公众号上,截至2014年底,已注册的腾讯微信公众号有800万个,且每天以平均1.5万个的速度在增长。
所以,体育部门、体育场馆和“互联网+”,并不是设计一款手机App或者开通一个微信公众号那么简单,还要有长久做下去的恒心,有好的团队,有好的推广营销方式,才能“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蔡俊杰.体育App:现状与发展趋势[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5.
[2] 吴若熙,王庆军.体育健身类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3] 刘传海,王清梅,钱俊伟.运动类App对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和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