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在语境教学理论中蕴生

2016-05-14 12:36潘晋怡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红军语境课文

语境教学理论中包含的各种方法可以实现有效性,这些方法有上下文教学法、情景语境教学法、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认知语境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这些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从部分名师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语境教学的科学存在。在“教什么”与“怎么教”的探讨声中,我们的教学设计逐步开始重视有效性和高效化,一线教师有意识的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结合学生学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材分析和课堂流程。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教材”,实施新课改带来的新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实现“用教材教”。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这一个对话便隐射出语境教学的大概念,学生、教师、文本、作者间的两两对话都离不开母语语境这样一个大环境。黄厚江先生所提出的“本色语文”中三条基本内涵也都是遵循母语教育基本内容和规律,因此用语文的方式来教授语文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东西。言语的习得理论也要求我们在语境中培养我们的言语交际能力,利用我们母语语境来实施语文教学对于教学效果来说是一种尊重本体的有效体现。

一、虚拟语境创生有效教学效果

何为虚拟语境?虚拟语境是指根据语境理论,按照言语训练的相关要求而创设的假想语境。学生在学校学习一直处于一种单调、死板的教学环境,这与学习语文教材或语言能力所需要的特定环境相距甚远。所以创设虚拟语境可以满足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学习,正所谓,言由境生,可以让学生在相适应的环境中灵活运用语文。另一方面,从语文课文角度来说,课文就是文学作品。在文学评论中提出“既然言不尽意,那么,求解之道何在?”《周易》答曰:“立象以尽意”。虚拟语境创设的言语情境可以更好的激发想象空间,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暗示和启迪,还能因小见大的概括课文中心,从而凝炼文章的本质。这样就可以利用虚拟语境来设身处地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与表达情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便是指的是有效果、有效率,不仅如此还指有效益,打破固守陈规的教学模式以一种激发学生思维、扩大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方式,来实现有效教学中的三个有效。在虚拟语境中学习,使学生容易意识到学习语文是日常生活的真实需求。随着课文内容创设虚拟语境可以让学生摆脱疲劳的课文模式及课堂后期沉闷的教学环境,如在钱梦龙讲授《愚公移山》第二课时,钱老师有这样一段话:

师:你们看,现在我们分成两派了,一个是笨派,一个是“不笨派”。你们是属于哪一派的?

生:不笨派。

师:你呢?

生:笨派。

钱老师在学生争论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师生间的对话将学生划分成两“派”,树立了“对立面”,诱发了虚拟语境,激发学生思辨的兴趣,而不是让学生遵循一种既定的认知结论,直接给学生灌输愚公到底是“愚”还是“不愚”。如此便在教学关系上实现了老师的引导与帮助作用,在师生关系上实现了尊重与赞赏作用,在问题刺激上实现了创境与质疑,在关注差异上实现了分层与异步,在课堂管理上实现了反馈与调控。再者是无形的将学生分为“对立两派”,激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自己独立的挖掘文中字词句,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自主建构文章知识体系。课文进行到第二课时,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了文章的结果,对分析课文词句产生不耐感,钱老师如此一段话重新燃起学生的兴趣之光,让课文的解读在学生的争论中继续进行。

洪宗礼老师的《模拟法庭》课堂教学中,洪老师一句“我们要依据课本中这份《出庭记录》中的案件,组织一次法庭辩论,让我们全班同学都来参加一次庭审。”为同学创设了一个虚拟的法庭审理。随后洪老师便按照法庭审案的虚拟情景开始了教学活动。一个法庭庭审的语境下洪老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己了解课外法庭相关知识的兴趣,不仅如此还在语境的创设中教授了“速读—细读—研读”这三种读书方法,并用此法带领学生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情景语境中的新表达

教师授课时将人与人交际的目的、话题、对象、关系、时间、地点、场景及交际过程中的附着符号等因素和教学内容相融合,这便是在教学中形成了情景语境。虽然在这一种教学语境中很多情境因素制约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但它对言语活动中的某些语言现象起到了一定的解释说明作用。就如在教授《草》这一课时,于老师将孩子们对课文中提出的不理解的地方、问题作为课堂交际的目标,围绕这些问题组织课堂,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便由学生的提问来确定。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人身体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新课程改革中特意强调要回归生活、联系生活。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教学课例。洪宗礼老师的《你看他(她)像谁》这堂课也是情景语境的最好例证:

师:人物速写你看他(她)像谁?——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

写谁?清楚了吧。你们每个人既是写作者,要写本班的一位同学;又有可能成为其他同学的写作对象,有同学要写你。

生:不要说出写的是谁,读了作文后,闭眼一想,就知道写的是谁。

“画像”一词准确地点出了这节作文课的教学重点,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学生的任务中心。给予学生“画像”这样一个行动,启发学生自主、能动地探究在写这样作文时,需要关注长相模样、个性特点还有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要写的“人物速写”是要能让读文章者一眼就辨别出所要写的人是谁,我们想要给大家介绍他什么突出的特点。所写的人物一定要像他,不能过分夸大他的特点也不可以无中生有,任凭想象创造。洪老师将写作教学带进人物画像的情景,启发学生写作时应着重突出细节,给予学生写作的启发。在设置人物速写这样一个情境中打开学生准备作文的思路,交给学生写描写人物类文章的基本思考思路,再往下洪老师开始点出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顺序同时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理解范文中的人物肖像描写,让课文成为范本,让那些作家、文学家成为学生习作的“领头羊”。在洪老师发散性的引导下同时带入大量名人名言,学生总结的“鹰眼”一词彰显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形象独特的比喻不得不承认洪老师的教学引导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大门,而不是将他们束缚在狭窄的田字格中,填鸭式的灌输枯燥的知识,让学生对写作文感到有趣而非害怕。最后通过洪老师和学生的对话,高度总结了“人物速写”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是“三力”:目力、心力、笔力。

洪老师创设的这个“画像”情景,并不同于画家手下的写生画像,而是让学生拿起他们的笔将一个同学的“像”用书面表达的方式“绘画”出来,这是一种人物描写作文的新表达。通过学生对画像的理解,让学生自己领悟,写作时所要描写同学应要突出什么,以及像绘画一样能区分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还通过引导学生将绘画观察的顺序带入写作前的准备,最后引导学生自我挖掘在写作时应着重写什么而略写什么。这样的一种情景设置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文思,同时给予了学生一种写作的方法与思路,这样的教学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教师课堂教学,让学生变得更爱学习。一场“画像”描写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体验,使学生从“受逼”状态中解脱出来,而且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了。

当然教师也有变化,他们不再是写作教学中的“压迫者”,不再是写作题目解释者和任务关照者,而是与学生一同构建写作新课堂的表达者。课堂教学同样发生巨大的变化,课堂活了起来,一种愉悦、积极的课堂氛围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下创生,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便达成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便是情境语境的功能,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考不脱离实际、不天马行空,依据现有的情景考虑问题。语境则是用言语表现较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以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可以说,语境就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以及旧知与熟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让学生主动构建自我的言语交际能力。

三、上下文教学连接多元解读

一篇课文的解读,教师在辅之以教参的同时不免也会出现误读、偏读甚至于过度解读。按李海林老师的说法,仅仅从文本中的某一素材或要素出发,以该素材或要素作为“引子”创造别种意义结构。这种胡拉乱扯,任意引申游离于课文,导致老师在课堂上的泛泛而谈时常出现。有的老师无视文本,主观的表达自己的对文章的见解,逆向批判,或者无厘头的戏说课文,消解文本价值。也有老师以个人经验代替细读亦或层层肢解课文,偏重课文容解读。这些不良的教学现象都忽略了语文的一个重要意识——联系上下文。运用上下文教学来实现课文多元解读,这是由汉语语义规则决定的。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意合”。徐通锵先生指出汉语语义规则,即:已知的信息统率驾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就是“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称述走向。这一规则决定了要理解字、词、句、段的内涵,务必要将其放回到所在处的语义场中,联系前后左右,从整休上去领悟所要理解之处的真正含义。

在汉语如此一个大背景下,不同的语境将会产生不同的语体,而语体则表现着叙述者所要体现的交际目的各功能,语文学科的教学可以说每一篇选文都是一场师生间的对话,一场教科书与学生的对话,一场文章作者与学生的对话以及一场老师与教材的对话。要实现这一系列的通畅首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具备上下文意识。上下文知识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是学生提高理解、表达能力以及提升语文的基础性知识,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技能性知识。黄厚江老师在《阿房宫赋》课堂教学中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几个文中没有加注的句子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等。在提出问题前,黄老师反复强调让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在问题提出后学生便根据老师的引导在上文寻找答案,有两位同学得出不同的答案时,黄老师在总结两位同学的看法后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侧面告诉同学们正确的答案。慢慢的同学们有了先前的经验,在后面黄老师有层次的提问中,自己联系上下文含义寻找句子含义。这一段教学片段中黄老师一再强调让学生“把上下文结合起来想一想”,这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了一种联系上下文的意识,对这种不易理解的文言古文,在合理的语境下探其意思,实现准确的解读。同时也是教授学生一种自学古文,理解文中难词难句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当堂的教学效率。如在于永正《倔强的小红军》教学片段中:

师:同学们,当你们读到13段,知道小鬼的干粮袋里装的是牛膝骨时,不由地想到了什么?想到前面的哪些语句?

生:我不由地想起了前面写的小鬼不要青稞面的情景。

师:请你读前面有关的句子。

生:“陈赓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比你的还多呢。”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这一节,一定会有新的体会。从小红军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这句话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可以看出这位小红军很懂事。如果他使劲拍,就会露出马脚,就会让陈赓看出来他干粮袋里装的不是青稞面,而是一块骨头。

师:说得多好!明白了,开始小红军为什么轻轻地拍他的干粮袋。当你们读到小红军停止了呼吸后,不由地又想到了前面的什么?

生:我又想到了他不骑马,要和马比赛的样子。现在我明白了,他不是不饿,不是不累,他前面的表现都是装的。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原来他说不累不饿都是装的!多么懂事的小红军!多么可爱的小红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而且应当记住:读书一定要注意前后联系。

在“旁逸斜出”的词汇中寻求文章情感。于老师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一块牛膝骨”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的句子,从一个简单的“牛膝骨”,带领学生寻找陈赓探寻小红军死亡之因,以及文章的中心“倔强”一词。在于老师有意的“预设”中学生自然而然的通过联系上下文“达成”善良的小红军。这一种做法比于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小红军的死因和文章题目透过“倔强”一词所要表现的小红军形象更有意义,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让学生解读课文,这也是达到了一种多元化解读。通过前语序地小红军行为举止的表述侧面反应善意的谎言下真实可爱的小红军,而摒弃了通过老师对小红军形象的认定或学生无根据主观臆断下对小红军定义的传统解读方式,思路清晰,牵旨着学生也达成了有交往教学中的一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于老师在第一个问题提出后紧接着给学生以提示“想到前面的哪些语句”,这也就是许多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个教学过程:教——扶——放。

语境教学法的有效性在不同特级教师的教学课堂中都有体现,只是之前并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依据支持,现如今语境教学理论正在发展之中,其中对分析文本,课堂施教都有明显帮助,新入行的语文教师要是能理解语境教学理论,在教学方面将会有极大的帮助,既不会偏离文本本身语言,又能帮助学生深度挖掘“语”背后的“文”,将语文课还给“真语文”。

参考文献:

[1]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洪宗礼.洪宗礼文集6—虔诚的教育者[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潘晋怡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750021)

猜你喜欢
红军语境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