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双蕾
摘 要:积极学习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教学主体作用,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抗日战争》一课学习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传授运用史实和数据证明论点,达到“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大体处于中等。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强,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课堂参与意识,对积极学习有很高的热情。在高一政治史《抗日战争》一课学习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抗战过程中,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党军队谁的贡献大?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回答,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学习获得答积极案。
为了明确教学任务,我首先查阅了课程标准有关抗日战争学习内容的表述: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因此把“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作为抗日战争史教学中一个重点,确定教学重点后,我所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学习获得这一认识。
具体教学过程是把《抗日战争》分为讲授和专题讨论,第一课时简单介绍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之后指导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每组从三个方面收集国共双方抗日事迹相关资料,并建议和指导学生在课下运用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收集资料,做到论从史出;在第二课时,安排学生对国共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进行全面举证。在课程实施前明确学习任务,是为了让学生对于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总体认识,把握收集资料的方向。同时指导学生如何获得可信的资料,避免使用未加考证的史料,以免失去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第二节课,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发挥积极学习的力量,每组分别从三个方面陈述国共双方抗日事迹: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英勇战斗的事迹。在这个环节,学生们除讲述大家所熟悉的张自忠、李宗仁将军抗战事迹外,甲同学还提到大家熟悉的台儿庄战役,并播放影视资料《喋血台儿庄》的相关视频,他讲到国民党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所辖的池城峰第三十一师,在已伤亡过十分之七的情况下,将士们依然坚守阵地,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炮火和坦克相搏斗时,我看到很多学生眼睛里溢满了泪水。之后乙同学用数据图表的形式说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的贡献,如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共约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大举进犯上海。中国军队先后调集70余个师,舰艇约40艘,飞机250架,投入战斗。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幻想。第二方面是关于共产党军队在抗战中英勇战斗的事迹。学生竞相发言,我发现学生知识面要比想象中的更为丰富,除去学生熟知的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外,他们讲述故事的角度也很新颖。例如讲完中国共产党军队在面临敌人围攻时的英勇表现后,丙同学向同学们提问:小战士不害怕吗?他们有的人和我们同龄,可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克服一切胆怯和懦弱,英勇献身,这些我们能做到吗?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反应很激烈,为了不影响下面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回到原有课题。有一组同学特别强调敌后战场在抗战后期的作用,说明持久战对于日本当时国情和国际环境而言是最具杀伤力的。第三方面是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事例。学生们大多以四大会战来说明,其中以太原会战中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忻口会战说明国共双方的配合和支援的重要性,第二组同学用多媒体配合演示忻口会战军事部署地图,讲述了这段历史:“为确保山西,蒋介石督促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兵力在晋北忻口地区组织全线防御。爱将卫立煌将先后到达的忻口的十万兵力,调整为左、中、右3个集团军,其中朱德、彭德怀率领第十八集团军在日军两翼及后方展开猛烈袭击:一一五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的日军交通线;一二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之间的交通线;一二九师夜袭阳明堡机场取得明显战绩,大大削弱了日军对我们阵地的空中威胁......虽然最后太原失守,但忻口防御战打乱了敌人企图迅速侵占华北,进而图霸中原的战略部署。这也是抗战以来,国共双方军队互相配合,共同作战,有力抗击日军的一次重要战役!”。通过学生们尽情的发挥,不仅避免了学生把重点放到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到底谁的贡献更大这个问题上,也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问题讨论中,并在举证中认识到:没有基于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这场抗日战争是不可能胜利的。课后,学生们反映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深刻认识了“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基础上的全民族抗战”这句话的含义,最重要的是他们发现积极学习的快乐。
通过这次教学,我意识到学生积极学习的核心不是努力地揣摩和中规中矩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地思考、探索中获得知识与智慧,教师的作用是推进这个过程。
其次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信心,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