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东辉
【摘 要】 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普惠金融做简明的介绍及浅谈自己对其的理解,包括普惠金融产生的历史背景、普惠金融的作用、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普惠制金融体系,力求使读者对普惠金融有个较全面的认识,最后提出对普惠金融的性质的一点思考,以求引起读者注意。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历史背景 作用 普惠制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性质
引言
在中国2015《政府工作报告》里,普惠金融被解释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普惠金融的理解,但普惠金融的内涵远不仅于此,对普惠金融的认识深刻与否对我国普惠金融的建设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即力求对普惠金融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一、普惠金融产生的历史背景
普惠金融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的国家在农村积极发展金融机构,并借此向农村发放贷款。但实际情况是,除了小部分的农户能够获得低息贷款,绝大部分的农户并不能获得低息贷款。一个主要原因是贷款的利率引得放款人和借款人都喜欢集中贷款。借款人喜欢集中借款是因为想获得政府更多的补贴。放款人喜欢集中放款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以便降低放款成本。结果是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化了。
学界和实业界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这种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最适合农村的金融机构是什么样的?最有效的农村金融政策是什么样的?
在第一个问题上,学界和实业界认为在农村可以设立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四种,即私人农村银行、政府所有的农业开发银行、合作社以及致力于多目标开发的机构,但对于到底哪种金融机构最有效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在第二个问题上,学界和实业界认为政府试图通过采取政府政策如规定贷款限额以及优惠利率来影响贷款者的行为,但作用并不大,因为贷款者能够通过分散贷款笔数和改变贷款用途来规避贷款额度的约束;而优惠利率并不利于贷款者积极动员储蓄,而且一些特殊情况会导致贷款者放弃以优惠利率放款。1
随后,以低收入人群为对象的小额信贷兴起并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小额信贷如何持续运转;二是小额信贷的风险怎么认定和防范。学界和实业部门对这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方意见认为,政府必须介入,给穷人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这样才能实现小额信贷的宗旨,使小额信贷成为贫困斗争的手段;而另一方意见则认为,小额信贷有垄断性质,是一种非竞争性的金融工具,因此应该制定较高的利率,定价也应该更高,这样也可以控制小额信贷的风险。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世界把前一方的主张称为福利主义派,而把后一方的主张称为制度主义派。制度主义派的主张得到了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的认可,CGAP按照制度主义派的主张提出了小额信贷原则。上述基本可以看作普惠金融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普惠金融的作用
从普惠金融的本意及宗旨来说,首先普惠制金融在宏观上是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的。普惠制金融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降低金融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通过对低收入阶层进行资金扶持,促进资源向其配置,改变资金在高收入阶层集中的现状,消除在贫困地区严重的金融抑制,这有助于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实现帕累托改进,最终缩小贫富差距并促进社会公平。
其次,普惠制能够促进金融稳定。特别是在金融风险趋向暴露的状况下,这主要与金融机构这个微观层面的供给方有关。比如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式,我国实行宽松的调控政策,这使得融资的规模快速扩张,而且资金过度的集中在了大项目、大企业和投机领域。随后在金融危机过去后,我国又实行了紧缩性调控政策,这样前期所隐藏的风险便很有可能会暴露并对金融稳定造成一定冲击。而普惠制金融由于具有高利率,可以使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从数量扩张转向风险溢价,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对金融资源进行分散配置,使金融环境更加稳定。
再次,小额信贷公司等普惠金融机构的出现能够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传统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等为了在竞争中获得胜利,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进行改变,从而提高银行系统的整体效率,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定。
最后,对于微观层面的弱势群体这一普惠制金融机构的需求方而言,他们本来由于先天不足很容易陷入经营困境甚至无法参与经营活动,现在有了普惠金融,他们可以通过普惠制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来获得更多机会,维护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从而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三、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一)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是国内最早引进这个概念的组织。2004年11月,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的主页开通,并将首页的标题设置为:“促进普惠金融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5年,“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项目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组织合作下展开。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普惠金融政策研究。项目主任是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先生,他与别人合作翻译出版了联合国《普惠金融体系蓝皮书》,并随后在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这个概念。
2012年6月19日,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正式使用普惠金融概念,原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普惠金融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希望各国加强沟通和合作,提高各国消费者保护水平,共同建立一个惠及所有国家和民众的金融体系,確保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众享有现代、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第三部分第12条)。
(二)普惠制金融体系
普惠制金融体系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率先广泛使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为:能有效和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的阶层及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我國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普惠制金融体系是一种理念。只有每个人都拥有并实际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才有机会参与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的目标宗旨。其次,进行金融体系创新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这包括产品创新、机构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最后,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是给除正规或传统金融机构体系以外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机会,使以及微小企业也能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3
我国普惠制金融体系框架是将提供给包括中低收入阶层在内的金融服务有机的溶入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金融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一下四个层面:一、客户层面。这一层面的中心是贫困和低收入客户,金融体系各个层面的行动都受到这一层面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的影响。二、微观层面。包括从民间借贷到商业银行以及位于它的中间的各种类型,它们是向穷人和低收入者直接提供金融服务的层面。三、中观层面。这一层面包括了基础性的金融设施,主要任务是使金融服务提供者提高技能、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服务规模和深度以及促进透明。四、宏观层面。主要包括中央银行、财政部和其他相关政府机构,普惠制金融体系的健康繁荣发展跟这一层面制定适宜的法规政策框架息息相关。
四、总结及思考
关于普惠制金融,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它是什么性质的金融?目前,金融主要分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追求支撑政府行为,商业性金融追求盈利,合作性金融追求互补互动。不同的追求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那么如何定位普惠制金融的价值取向?若是定位于扶贫,那它的性质就是政策性金融;若定位于提高弱势群体生活水平,则它的性质就是商业性金融的;而如果定位于弥补正规金融体系忽视弱势群体的缺陷,那它的性质就是合作性金融。笔者倾向于政策性金融的性质,即追求政府扶贫行为的宗旨。普惠就是为了普便惠及人民,在收入快速增长但差距却越来越大的时期,急需要让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尤其是贫困人民享有必要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从而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然而笔者的导师在各地区调研的时候,发现普惠金融的扶贫性质远没有得到体现,金融活动还是只往有利益的地方去,这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思考。对于中国的普惠金融建设来说,坚定普惠金融的扶贫性质是极其重要的,这体现着最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也将直接影响普惠金融的前途。
【参考文献】
[1] 曾康霖、罗晶.《论普惠制金融》.西南金融.2014-02-15.
[2] 耿欣.《普惠制金融的创新路径探索》.南方金融.2012-11-20.
[3] 王颖、陆磊.《普惠制金融体系与金融稳定》.金融发展研究.20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