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批判理论。本文指出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对资本主义经济正义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双重批判,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思想的五大理论内容。
关键词:正义;经济正义;理论批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批判理论,其经济正义思想对资本主义经济正义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双重批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是一种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包含现实社会历史内容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具有内在矛盾的关系。对这种内在矛盾解决方法的研究,表达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也正是在探讨这种内在矛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马克思表达了其经济正义思想。
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正义的理论批判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正义理论的形式性。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经济正义理论建立在非正义的经济基础之上,所以资本主义经济正义理论也是非正义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本积累的原始阶段,就显示出了资本家非正义的一面。他们利用圈地运动等强盗手段剥夺他人的物质财富,积累资本,在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后通过提倡个人权利和自由来为这种制度之正当性进行辩护。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权利的实现依赖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因此,想要获得独立和自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只有在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中才能够实现。马克思说:“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产生的、现实的基础。交换价值,或者更确切地说,货币制度,事实上是平等和自由的制度。”[1]在社会财富都被资本家掠夺一空,广大无产阶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生存条件的情况下,个人权利对无产阶级来说只能存在于口头上。资本主义经济正义理论也就沦为一种资产阶级寻求特权,标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理论。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非正义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社会绝大多数的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只拥有劳动力这一生产条件。无产阶级要想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产阶级通过金钱购买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资产阶级认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都是用自己的金钱购买来的,那么生产的全部劳动成果也应该归自己所有。然而,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私有制条件下分配原则彻底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卑鄙行为。他指出物质财富应该按照“谁劳动、谁所得”的分配方式进行分配。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阶级通过劳动获得的商品价值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购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购买的劳动力的价值和商品新增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其中新增的价值部分按照以上的分配原则应该归工人阶级所有。“最初,在我们看来,所有权似乎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至少我们应当承认这样的假定,因为互相对立的仅仅是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占有别人商品的手段只能是让渡自己的商品,而自己的商品又只能是由劳动创造的。现在,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2]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公开的剥削制度,是一种非正义性的经济制度。
2 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虽然没有一篇直接阐述经济正义思想的文章,但是却在其许多经典著作中表述了经济正义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文本进行检索、解读,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马克思的生产正义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类自从诞生于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生产者的身份,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建立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历史,实现人的内在价值。通过辛勤劳动而获得丰富的物质财富,这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幸福感、满足感也会随之而来。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不仅剥夺了他们在劳动中产生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更使工人阶级的劳动仅仅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封建主义更加不正义。
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正义性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提出必须要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从而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当生产资料私有制被消灭,社会普遍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变得有计划、有组织,人类才能重新支配劳动。这时候,劳动不再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生产者不再被迫劳动,并从劳动中获得满足感。在这种情形下,共产主义劳动就消灭了资本主义劳动的“非正义性”,生产正义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2.2 马克思的交换正义思想
对于交换正义,马克思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劳动力的买和卖都是在流通领域和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3]资本主义交换在形式上是具有正义性的,这点要予以肯定。但是,马克思同时也发现了隐藏于资本主义社会流通领域和商品交换领域背后的另一交换过程,在这些交换过程中,“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劳动产品的一部分”,[3]而且“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3]资本主义交换存在着形式上的正义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平等和不正义。在马克思看来,要想使交换正义得以实现,必须将交换与生产联系起来考察,使交换与生产相适应,相一致。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实质上的自由与平等,实现了生产正义,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换正义。
2.3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
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阶级得到的财富要远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这种分配方式显然是非正义的。马克思认为要在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分配领域的正义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分配正义。共产主义社会又分为生产力水平发达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列宁后来称其为社会主义阶段)和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两个阶段,在生产力水平、物质财富、分配平等上都有所差别,因此,要想在共产主义社会彻底实现分配正义,就必须在这两个社会阶段实行不同的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马克思对这一时期的分配标准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认为,由于不同个体在体力、智力等条件上的不同,会造成个人在同一条件下提供的劳动量或者能够劳动时间高于另一人,因此,要把劳动当作尺度,就必须参考劳动的时间和强度。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由于消灭了阶级差别和异化,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资源极大丰富,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就能实现分配正义。
2.4 马克思的消费正义思想
消费是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一种状态,是人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表明了自己的消费正义观。马克思所指的异化表现为“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所有物;也表现为每个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4]反映到消费领域,资本主义造成的最严重的异化是人的需求的异化,是外在的物对人的统治,失去了对人的价值追求的本质意义。商品拜物教是消费异化现象的典型表现,它的兴起使人变成了物质财富的奴隶,使物质财富的追求成为生产活动的唯一目的,最后造成严重的社会弊端:“人和(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5]而正义的消费,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消费,是一种适度的消费,它需要与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人类的消费活动不光要关注人类的基本物质需要,并且要使消费活动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走可持续的消费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23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作者简介:刘艳鸿(1988—),女,福建福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