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储备力量,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智力支持与保障。科学合理的创新性模式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学科建设的巩固与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高校研究生创新性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进而探讨出有益于提高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性培养;学科建设
近几年,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逐渐成熟,建立了一批研究生培养的示范基地,研究生培养已大致实现立足于国内培养,培养的质量及评估方式等在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及教学模式也在逐步地建立和完善。[1]从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角度出发,高校的研究生创新性培养应在遵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有效作用,多方面兼顾、全方位有效的激发出研究生全面、多样化的创新思维及能力,为高校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并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更具价值及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2]
学科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发展和存在的基本单元,对于高校自身发展及经济建设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3]学科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必须形成高校及院系独具特色和可行的学科研究方向,需要让该学科在地区范围内甚至全国都具备突出和优势的研究方向。由此,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的顺利开展并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众所周知,学科建设的水平如何需要靠该学科中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来呈现,科学研究作为研究生培养中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的基础,有望通过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进而促进科学研究的突破,促进新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反过来双向促进研究生教育新的课程体系的形成,进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的综合科研素质,促进研究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提高。[3]
本文着重对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性能力培养进行探究,从而探究出研究生创新性能力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理工科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对理工科的学科建设与创新性培养进行探讨,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建设及人才队伍的培养。如何建立有效合理的创新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进而促进学科建设,对经济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摸索,为学科建设与创新性培养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结合模式提供有效的途径。
1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研究生创新性能力培养
现今世界,创新作为一种时代发展的精神需求,对高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是实现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及完成国家深度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保证。研究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高校创新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当今高校的重点任务。[4]基于此,创新型培养模式作为研究生创新性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从而促进研究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1 复合型交叉学科教育模式
高校可结合自身优势、整合内部各相关院系资源,从而获得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是现代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多元文化全面互动的背景下,学科之间大规模的互助、融合、提升成为科学发展的需要,学科交叉通过多样性演化,成为老学科的创新点和新学科的生长点。理工科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数学、化学等学科的综合交叉,发展出许多推动社会发展有益的新兴学科,如材料物理、生物激光医学等。交叉学科涉及各个学科研究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方式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帮助指引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开阔并发散研究生的视野与思路,激发研究生灵感,使其摆脱固定思维,促进新思维的产生,实现思维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从新的角度研究学科的内在规律,探究研究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科内部各方向的交流协作对扩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增强研究生创新思维能量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光学中的纳米发光材料与医学中的病例学结合可促进生物激光医学的发展,对培养多学科人才起到关键的作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复合型交叉学科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加立体的思维发散空间,帮助研究生扩展视野,为解决单一学科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提供方法,是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式。
1.2 加强科研平台及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平台及实践基地建设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在该好的平台及基地开展科研与创新活动,不但能培养了他们的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还能促进良好的院系学风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高校设立专门的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同时配以有经验的、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如企业及行业专家)进行教育和指导,构建创造性的科研环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对省属院校来说,科研平台建设需依托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的设备及资金支持,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促进研究生基础性教育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对研究生的研发能力及科研能力进行发掘和锻炼,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层次;研究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企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力,为更好的走进社会提供有利的条件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见,多种机构协同创新的教育模式较为生动、立体地呈现出完整的全方位创新型人才培养图景。[5]工科专业如电气自动化等,为突出自动化技术应用和实践,保证研究生实践所需,特意配置了与自动化专业有关的实验装置,建立信息工程实验中心等创新实验室,在创新实验室开展电子设计制作训练和专业能力培训。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实验内容,适当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逐步实现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的网络化管理,提高研究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
2 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1 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
凸显学科的特点,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与沟通,促进学科间的综合与交叉。学科交叉发展前景好、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最大,高校学科的融合、交叉在新世纪重点大学的竞争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科建设应结合自身特点与重点,遵循科技发展的脉络,重点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通过多学科综合性的交叉融合, 建设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并在此基础上,引导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研究生多层次考虑问题,解决科研难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及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探索精神。以理科专业为例,在加强研究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研究生工科方面的能力,培养全方位的理工科复合型人才,理工同时发展,促进理科与工科的交流与合作,为后续进行科研及实践探究打好基础。
2.2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建设有效发展
一流的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关键。专业化导师队伍建设对于落实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导师主要通过思想教育、科研指导、教学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自身具备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会在生活的点滴中体现出来,并无形中影响和鼓励研究生对学科的创新和科学研就创新的探索与追求。导师通过制定创新能力培养计划,设置合理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使研究生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对研究生的科研进行指导,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研能力,独自选题、调研、设计实验方案,撰写科学研究报告和毕业论文。通过导师队伍建设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为学科建设的创新性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学科建设朝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
总之,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学科建设已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战场,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国家未来创新能力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学科建设应以培养高层次研究生为依托,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科自身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及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注入活力,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伊敏.高校研究澧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
[2] 叶勇,刘敏.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研究——从研究生需求角度分析[J].高校管理,2011(3).
[3] 黄丙申,初旭宏,焦仁宝,葛宜元,朱向东,张金波.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与体(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会[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9).
[4] 宋晓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8).
[5] 唐志军,吴笑峰,席在芳,吴亮红,胡仕刚.面向实践创新能力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科技,2015 (5).
[6] 贺小桐,汤书昆.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原则与模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
[7] 郑宏珍,初佃辉.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J].经验交流,2010(11).
作者简介:林慧(1986—),女,福建龙岩人,硕士,研究生秘书及科研秘书,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