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视角下老旧街区更新设计探究

2016-05-14 23:37林崇华王健伟秦佳丽
艺术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更新

林崇华 王健伟 秦佳丽

摘 要:针对老旧街区浮现出的诸多问题,将景观生态理念引入老旧街区更新改造,分析了景观生态的必要性及其关注点,从宏观层面诠释了街区景观生态更新的目标和营造策略。

关键词:老旧街区;更新;景观生态;营造策略

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扩张的城市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明显。同时,随着健康生态思想和绿色生活理念的深入人心,城市中居民,特别是生活在城市老旧街区中的居民开始关注于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以此为出发点,引入景观生态理念,致力于景观生态理念指导下的老旧街区更新改造设计,对解决城市老旧街区的生态环境污染、营造宜居绿色生活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 景观生态理念引入街区更新改造的必要性

1.1 城市与街区也是生态系统

1997年,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提出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确认景观环境作为城市主体地位,主张将城市与街区理解为整体系统,并且将景观环境作为重新组织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景观都市主义应用生态学和自然过程的知识来阐述复杂的城市化过程,同时应用生态学和新技术支撑其设计实践,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景观规划方案为景观都市主义的代表性作品,项目基于“把噪音还给回自然”这一主题,通过整治地形吸收噪音,创造性地为附近居民减少了一半噪音,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1.2 从“设计结合自然”到“设计生态”的思路转变

2009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教授莫森·莫斯塔法维提出了生态都市主义理论,基于城市与街区系统性,思考如何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用更少资源改善城市环境,并从城市生活细节出发,面对资源有限的现实,正视人口蔓延和城市化浪潮,提出了由“设计结合生态”到“设计生态”的思路转变。[1]

1.3 街区生态反馈作用

街区生态系统是城市重要组成,其系统好坏对城市具有反馈作用,主要为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两方面。生态层面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景观功能;社会层面表现为休闲、文化和教育功能,强调居民交流沟通,优化居民生活体验等。

2 景观生态视角下街区更新改造的关注点

2.1 治理土壤、水、噪声等环境污染

城市老街区多呈现居住区、生产区交叉布局,工业噪声、废水、废弃物与生活污水、垃圾废弃物相互污染,影响街区环境。因此,街区污染治理成为改善环境的关键,具体涉及噪声环境、土壤修复、污水处理、城市垃圾无害治理等内容,以低碳、环保为出发点,尽可能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充分发挥街区原有自然环境对污染的承载作用,对街区开放空间、水域环境及重要节点进行生态改造。

2.2 改造街区环境基础设施与生态设施

早期街区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治理理念落后,造成诸多问题,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乏、垃圾环境污染、雨污合流等。因此,修复环境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设施,发挥其应有作用,配套完善相应绿地系统、游憩休闲系统、重要廊道节点设施,改造雨水管理设施、改造景观小品等手段,将街区的生态效益充分释放,满足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2.3 改善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是典型城市化气候,这种局部的高温区主要由深色砖块、沥青路面、钢铁、钢筋混凝土、玻璃等大面积人工物质相互影响形成,绿地面积减少、植被稀疏、水域面积减少也起重要影响。改善热岛效应,需针对性营建“空气绿色通风道”,合理布局街区开放空间、植被分布、调节街区热岛环境,重视道路规划、景观绿地比重及水域对改善温度、湿度、气流的效果。

2.4 关注景观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估

景观环境评估一直备受关注,景观生态评估标准在美国广泛验证推广,主要用于城市景观生态评估,从设计、建设、维护和管理全流程评估景观建设。国内景观环境指导评估标准也逐步受到重视,有《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建设指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新天津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等。[2]

3 街区景观生态更新的目标及策略

3.1 街区景观生态更新的目标

街区景观生态更新的目标是各个街区因地制宜,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建设以生态景观与健康街区系统为基础,具有可持续性、生境多样性、环保低碳、绿色宜居的城市街区景观生活环境。

3.2 街区景观生态更新的策略

第一,生态雨水管理与利用,营造海绵街区。海绵街区与生态雨水系统将雨水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将生态景观设计、水循环过滤系统、水处理工艺结合,实现雨水的生态、景观和美学价值。德国有诸多卓有成效的案例,汉诺威市克龙贝格街区利用自然高差配合雨水花园、透水性铺装等景观设施收集雨水,并用生态手段对其过滤,构建了生态可持续的街区环境。西方国家景观生态实践对我国街区生态更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因地制宜布局生态水循环设施,收集雨水、生活灰水与过滤水实现汇流、蓄水、处理利用的完整系统,并使其景观化表现。

第二,保护、修复、改善自然动植物生境。自然生境减少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调节能力下降,因此生境好坏成为评价街区生态状况的关键,针对自然生境视场地情况分为保护、修复、改善等策略。原生自然环境良好,要避免较大规模开发,保护其生态功能;生境遭到污染、破坏,通过土壤、有机物净化等生态修复手段进行恢复;生境自然环境脆弱,通过景观手法改善环境,增加多样性与调节能力。

第三,既有材料再循环利用。在过去大拆大建的街区改造过程中,伴随拆违工作开展,产生各种废弃物材料,如碎石、水泥块、朽木、废钢筋等,对于这些废弃材料,可将其再利用,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将其制作成景观小品,公共艺术品或雕塑品,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既有材料的可持续再循环利用,也使街区充满“人情味”。

第四,改善微环境,创造生态公共空间。城市街区紧凑布局决定了街区存在狭小的微空间环境,合理利用这些空间,不但可以为居民创造舒适居住与出行环境,也能缓解热岛效应。景观方法为利用屋顶、墙面、地面、植被改善空间小气候。微环境要具有多功能和多样性,不仅供成年人休闲娱乐,也可以供儿童游玩玩耍。

4 结语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城市老旧街区进行景观生态更新改造,从雨水管理、修复自然动植物生境、材料再循环利用、微环境改善等方面多层次、多维度进行策略思考,营造具有科学、量化、循环可持续特点的居住生活空间。面对当今资源节约型社会进程与城市化浪潮的背景,在城市老旧街区更新过程中运用景观生态理念,为居民创建宜居、健康的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马赛,戴彦.生态都市主义审视下的国内外相关理论、规划实践及研究展望[J].北京:建筑与文化,2016(1):114-116.

[2] 汤敏.城市景观生态评估标准的草拟与探讨[C].北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下册),2014:829-833.

作者简介:林崇华(1972—),男,辽宁抚顺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

王健伟(1989—),男,河北沧州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

秦佳丽(1991—),女,河北唐山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更新
燃烧驱动连续波化学激光器的喷管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