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动物城》到底赢在哪里

2016-05-14 20:37姚可心
艺术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疯狂动物城

摘 要:《疯狂动物城》不但是本年度全球票房最高的影片,还是迪士尼史上自主发行的亚军作品,同时还是迪士尼公司史上票房第六的动画片和美国影坛票房第五的原创IP动画片。本文将从这个爆红的电影现象中究其原因,进行符号学分析,从剧本的设定以及故事的价值上解读这部作品。

关键词:电影符号学;剧本设置;精神分析学;价值想象力

由里奇·摩尔、拜恩·霍华德及杰拉德·布什联合执导的《疯狂动物城》,作为迪士尼推出的第55部长篇动画,可谓是名利双收。截止近日,该片票房在全球的票房就已达到8亿(约合52亿人民币)大关。这是一部可以让我们探讨敏感话题的新世纪童话,虽说动物会说话的片子已有不少,但创作人员追求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动物们创造出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和人类社会相同的社会问题,并且像人类一样都穿着衣服。最好的故事来源于对现实的探究,为了使这样的构想趋于合理化,摄制组去到肯尼亚,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动物们在野外生活的样子,每个部门到此各求所需。

这部作原名“Zootopia”译为“动物乌托邦”,巧的是,今年刚好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出版的500周年,笔者虽无法确定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关联,但可以相信的是,这无非是迪士尼动画精英们对人类价值想象力的深度赞同。而在美学层面上,迪士尼在2006年收购皮克斯之后持续10年的锐意创新,获得了不凡佳绩,并有了“后迪士尼时代”这一说。进而来看《疯狂动物城》,“在技术上接近完美,从动物身上的毛发到周围的环境,诸多动画制作的难点被一一克服,其人物刻画和场景设计上格外用心,兔子、狐狸、羊、豹子、大象、树懒、老虎、鼩鼱……超过50个种类的动物,在该片中展现了活灵活现的神态动作。而大量广告牌、商店招贴,以及戏仿细节中则隐藏着令人目不暇接的‘彩蛋,提供给粉丝格外丰富的‘超文本。更不用说其情节架构的娴熟稳健——笑点饱满密集,笑料温暖良善,既不需要色情暗示,也没有私相夹带的阶层、地域或者性别优越感,不会使一群人在另一群人的笑声中陡然生出尴尬癌来。”

由此可见,《疯狂动物城》的成功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三观正”,毕竟搭建一个完整而积极的故事,对于迪士尼来说,已形成自己的固有“套路”。那么,《疯狂动物城》到底赢在哪里?

1 剧本设置

导演一开始就想做一个关于“会说话的动物”的电影,但是这样的电影在迪士尼的历史上已经数不胜数,他要做的是超越之前的东西——构造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在这个会说话的动物世界里,必须具备合理性,必须自圆其说。《疯狂动物城》以亲民可爱的动物形象和充满正义感的故事,不但坚持了迪士尼一贯的体现,即现在中产阶级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小人物的大梦想、个性与独立、个体主义与利他主义精神的完美融合等,更在此基础上,传达出对当今时代的影像反馈和对世界矛盾的理解。

1.1 “动物城”本身

在电影中的动物城叫“zootopia”,源于“utopia”(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好的地方”,延伸意为理想,最初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在动物城里,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和平共处,安分守己,相处模式已成规律。这让人不禁联想到自称“山巅之城”的美国,这个居民多由外来移民组成的国家,“表面上看,各色人等和睦共处、社会井井有条;实质上,各族群和亚群体自成体系,谋求自我实现。”

将电影符号学理论中的电影第一符号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即由索绪尔提出的“电影即语言”观点最能解释动物城和美国直接的关系——动物城就是“外延”。也就是电影画面和声音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一个和平共处的非人类世界。而美国则是“内涵”,指电影画面和声音内在潜藏的深层意义,这是需要通过类比和深度思考才能得到的结论。

1.2 角色设置

迪士尼在主人公的设定上总是很讲究,这部也不例外。在《疯狂动物城》里没有花瓶,同为女性的大反派绵羊副市长更是将剧情推向高潮。可见,在这两个女性角色上,蕴藏着十分深厚的内涵。

《疯狂动物城》中的动物都带有很强的象征性符号作用。就拿两个主角来说,兔子就是安分守己,温柔善良的象征;狐狸则是狡猾、不可信任的,这是自古以来这两类动物被下的定义,这样的思维已经在人的脑中根深蒂固了。虽然在影片中小时候的狐狸很想打破其他动物对自身种族的成见,成为童子军里的一员,却被嘲笑和批判,他被现实所打败,变成了大家所认为的那种圆滑世故的狐狸,这样的转变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

然而,电影里在以兔子为代表的食草动物和以狐狸为代表的食肉动物的两者关系的展现中,有着很强的政治隐喻:关于种族平等。在zootopia里,虽然每个种族都有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公共服务设施,但实际上还是有别的,各个种族分开居住。正如大象冰淇淋店里的情节,大象指着柜台上写着“我们有权拒绝服务”的贴士,无情地想要赶走来买大象冰棍的狐狸,实质上就是一种种族歧视。好比美国社会,即便奥巴马这位黑人总统任职多年,也丝毫没有减轻社会对黑人的歧视。近年来,美国接二连三发生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的案件,激起了层层社会舆论,同时也暴露出社会中隐藏的对黑人的偏见与歧视。他们未尝不就是朱迪与尼克,在偏见中一边挣扎,一边成长。这样一路联想和分析下来,不禁感叹这部电影的细致,令人细思极恐。

2 价值想象力

从文学剧本的层面深入挖掘,探测到的是,经过扎实的前期调研所带给故事本身经得住反复推敲和深厚的哲学内涵。在影片中,每一种出现的动物习性都符合动物本身,就连生气时的表情、奔跑时的姿势与神态,都与它们在大自然中的本体相同。在这种精心忠于现实的前提下,想要让影片更出彩,就靠大胆的价值想象了:打造一个更加多元化、平等化的、更多尊重的世界。抛开情节不讲,单从各个场景细节里,如不同形态动物的火车车门、长颈鹿的“饮料升降机”、小仓鼠size的冰棍等——我们在感叹设计的有趣时,就正是在享受这种想象力。这不禁又引发了观者的深思:电影用动物城的安逸平祥和我们现实社会的动荡形成对比,动物城越安逸,我们就越不安。因为我们拒绝改变自己与生俱来的观念标尺,以过去的创伤去制造新的创伤,不断地给这些偏见贴更多的便签,最后使得这个诟病在我们的世界里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

反观中国电影,一直以来,缺乏的就是这种价值想象力。人们似乎对“天真”有一种误解,人文“天真”就是“幼稚”,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儿童看的东西。但就拿《疯狂动物城》来说,做到这个程度,已大大超出一些普通类型电影承受的价值,它受众年龄层不局限于孩子。孩子可以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大人却可以从中读出政治意味。

《疯狂动物城》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的缜密和情节的环环相扣让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都无法去打破这个梦境中的世界,不让观众怀疑、出戏。一段时间过后,观众有可能遗忘了整个故事的具体结构,但在回味时会记住电影中那个乌托邦的动物城和欢快的观影体验,以及在此之后细细品味出这部电影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王美璇.迪士尼动画成功因素的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2] 姚震宇.奥斯卡获奖动画创作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

作者简介:姚可心,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猜你喜欢
疯狂动物城
《疯狂动物城》玩转政治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