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霞
“十二五”时期,在经济调整、结构升级、布局优化以及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但增势继续放缓,同时结构进一步优化。展望“十三五”,步入新阶段、新常态的北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渐趋平缓,需更加关注提升效益和活力等问题,切实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
一、规模扩、增势缓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万亿元,为“十一五”时期的1.6倍,年均增长9.9%。同时,随着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高速、投资空间逐渐收缩以及投资内容发生变化,投资增势继续放缓,五年间平均增速比“十一五”低4.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万亿元,年均增长8.7%,低于“十一五”3.3个百分点。从投资年度增势变化看,2012年以来持续低于两位数增长,增速逐步下行,由2011年的13.3%降到2015年的5.7%。
二、结构继续优化
经济结构优化需投资先行,“十二五”时期,北京投资结构的升级在产业、资本类型以及区域等多个维度均有所体现。
(一)重点产业增势较好
“十二五”时期,全市第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1万亿元,为“十一五”时期的1.6倍,年均增长9.3%。其中,教育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5%,高于全市和三产投资平均增速。天桥艺术中心、国贸三期、人民日报业务楼、园博园等一批地标性工程完工;中科院化学所分子科学创新平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北航南区科技楼等科技服务项目投入运营。
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630.9亿元,为“十一五”时期的1.7倍,年均增长11.5%。其中工业累计完成投资3590.2亿元,年均增长11.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速超过30%,联想总部园区、大唐电信永丰产业基地、同仁堂亦庄生产基地、华润医药北京产业园等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项目蓬勃发展。
(二)民间投资占比提高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民间投资1.2万亿元,年均增长14.4%,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为投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也由“十一五”时期的31.6%提高到“十二五”时期的35.5%,2015年比重超过4成。
分行业看,除占比近八成的房地产业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2.6%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民间投资增速超过40%,中电华通无线宽带物联网产业园、永定河绿化工程、大兴星光影视园、高井传媒文化产业园、民生银行总部基地等项目对带动民间投资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167.7亿元,为“十一五”时期的1.5倍,年均增长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1/4。分领域看,交通运输投资比重近1/3,公共服务业比重接近1/4。在此带动下,城市路网、轨道交通和市政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四)发展新区投资跃居各功能区之首
“十二五”时期,首都功能核心区投资比重不断降低,投资持续向郊区转移,城市发展新区投资规模超过城市功能拓展区,五年间年均增速超过两位数,成为投资增长的领头军。天坛生物疫苗产业基地、京东方液晶显示器、中芯集成电路生产等高技术制造项目开工建设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永定河滨水公园、中粮智慧农场、大运河森林公园、滨河森林公园、南海子郊野公园等一批休闲场所相继建成惠及民生。同时,生态涵养发展区投资亮点纷呈,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古北水镇、葡萄博览园等生态旅游特色项目带动区域投资快速增长。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进入“十三五”,北京城市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特征将更加明显,预计投资增速将渐趋平缓。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大背景下,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两个问题,着力提升投资效益和活力。
(一)实体投资比重和投资效益呈下降趋势,需强化投资引导与评估
“十二五”时期,反映实体投资的建安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万亿元,年均增长13.3%,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但从其变化趋势看,“十二五”中后期增速出现下降,2015年建安投资降幅超过两位数,仅高于2008年奥运时期。建安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也大幅走低,五年间比重平均为44.6%,低于“十一五”14个百分点。
与此对应的是,投资中费用占比提高。“十二五”时期,全市投资中的费用平均占比为42.9%,比“十一五”时期提高2个百分点,特别是2015年比重超过一半,而天津、河北的这一比重尚不到15%,这与北京土地费用较高密切相关,而费用在投资中占比大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趋弱。
还要关注的是,投资的经济效益也呈现出下滑趋势。“十二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由“十一五”的0.34降至0.26,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由54.2%降至45.6%。
建议充分利用深化改革契机,通过继续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前期评估、过程监测以及效果评价,提高投资转化资本形成的效率,提高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同时,把投资重点放在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上,促进产业提质升级,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投资,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二)民间投资以房地产业为主,需进一步提升投资活力
分行业看,民间投资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是房地产业,“十二五”期间占比近八成。而从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的领域看,投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民间投资占相关行业的比重分别仅为6.6%、3%、2.7%;投向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的民间投资占相关行业的比重分别仅为11.6%、5.8%、3.2%。
民间投资是助推经济增长、提升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措施,进行了政策和实践上的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活动,围绕吸引民间投资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包括强化统筹规划,加强立法,制定政策实施细则,构建包括规划、投资路径、定价补贴、金融支持与监管、税收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完善而稳定的配套政策。同时,深化融资创新,通过制定信贷保障机制,为民间投资者提供贷款便利,通过国有企业设立基金和发行债券、规范私募基金、支持和指导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拓宽社会资本融资渠道,继续健全PPP机制,扩大社会资本投资途径。此外,要保障资本收益,在完善配套政策的同时,充分重视投资者的合理财务诉求,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实现多方共赢。
(作者单位:北京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