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
2016年6月24日,拉什·穆勒在中国的首个展览——“纸间现实 拉什·穆勒最爱的书”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全新创意延伸空间psD开幕,这场关于书籍的展览是由他本人亲自策展的,展出了他的100本经典的出版物,这些书籍皆可供观众在场翻阅与欣赏,让纸间的设计游走在指尖。
拉什·穆勒1955年出生于挪威奥斯陆,8岁开始一直居住于瑞士。他曾在美国和荷兰学习平面设计,之后于1982年回到瑞士并在巴登成立工作室。自1996年起,拉什·穆勒一直是跨界设计小组“整体概念”(Integral Concept)的合伙人,活跃于巴黎、米兰、苏黎世、柏林和蒙特利尔。对很多人来说,拉什·穆勒是个陌生的名字,可是在设计界,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他是国际著名平面设计师和出版家,拉什·穆勒致力于设计和出版专业教育,曾在欧洲多所大学任教,并从2009年起担任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客座讲师。2012年至2015年任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 Alliance Graphique Internationale)主席,同时他也是国际出版社联盟(MOTOVUN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Group)的成员。
实体书的魅力
1983年,拉什·穆勒几乎在开始设计师职业生涯的同时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他想同时掌控内容与设计。自此,这种引导一本书从初始概念到实体成果,经历全部过程的喜悦就始终伴随他左右。他一向身兼两种职业身份。身为出版人,他也应对他作为企业家的角色,必须在变动剧烈的出版界有力发声;身为设计师,书于他是理想之物,需要倍加珍视。在人们急于书籍的数字化时,仿佛也丧失了太多形体上的感知——物件本身,它的重量、材质,乃至气味,而他,却执着于实体书的设计,因为在这里,他能发现和感受到美,从概念到实体的演变永远令他感到兴奋。
身为设计师,拉什·穆勒所信仰的平面设计上的可能性,是从几位老师那里学到的。拉什·穆勒说:“约瑟夫·穆勒-布罗克曼是我最重要的老师。他轻易不作正式批评,但对于一件设计的理念与构思,他执着于自己的判断。通常,合适的形式在敏锐的思考与孜孜不倦的寻索之中逐步演化成形。直觉,即关于什么是‘对的感觉由此建立。瑞士构成主义艺术家、坚定的社会主义者理查德·保罗·洛斯,是我意识形态上的大师。政治信念几乎无法在平面设计中表达,然而瑞士设计的实在性与实用性十分契合我关于社会的信念。此外,这种设计态度为我的微薄才华提供了一个支点与方向,虽然说我并不以‘瑞士风格为己任。”
拉什·穆勒早期的第三位恩师是荷兰设计师维姆·克劳威尔。他使拉什·穆勒认识到,书是平面设计的完美体现。书籍设计为的不是制造短暂的轰动,而是以期长存于世。
不过,三位还教会了拉什·穆勒享受他的工作,并在为目标努力的这一过程中,建立一种激情与坚执。所以他说:“我极度感激他们。”
设计师属于一个团队时,理念与决策能够被反思、被讨论,这样的书籍设计方式是最有成效的。穆勒与一个充满动力的设计师团队共事,他们拥有各相迥异的经验,他也喜欢听取他们的建议,但保留最终决策的权力。一有机会,他就把作者和编辑们并入团队里来,当他们对书籍的设计有感觉时,穆勒也会感到很高兴。毕竟,书终归也是他们的。不过,在一个团队里做事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方式。
从穆勒的第一本书起,墙壁就已成为他至为重要的“设计工具”。在最早的阶段,内容、草图及笔记也都统统落在了墙面上。各个元素逐渐融合为一个结构,序列不断被推敲完善,直到书呈现为一册长卷。经由这种呈现,书的流动与节奏得以被验证,形式中不和谐的杂音也能够被辨别。它所激发的那种对话,是对着电脑屏幕设计绝不会有的。
他并不担心纸质书会被数字媒介取代而导致实体图书的消失,数字化世界最大的冲击是书商,市场也许会式微,但书这一媒介总有倾慕它的人。
穆勒认为这股数字“热”终会淡去,数字设备的种种使用即将变得稀松平常,变得如书一般理所当然。即便知道了如何使用电子机器及设备带来的诸多便利,人们对真实、实时和实体感仍旧会有特别的需求。
与建筑师的合作
拉什·穆勒似乎特别喜欢和建筑师合作,而且好几位,都是普利兹克奖得主的顶级建筑师。
他为200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彼得·卒姆托1979至1997年的设计项目做了书籍装帧。彼得·卒姆托1996年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建成后,他就成了欧洲最有声望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无与伦比的精确、诗意的韵味、激进独立的美学特征和丰富的形式语言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而拉什·穆勒试图以同样激进的态度来表现建筑师,摄影师伊莲·比内受拉什·穆勒所托,用影像记录下彼得·卒姆托所有现存的建筑作品。拉什·穆勒不用他人文字,只用彼得·卒姆托幽暗、近乎神秘的建筑构建了与之相称的宏大版面。这本320页的建筑图书收录了彼得·卒姆托164幅双色插画、40幅彩色插画、120幅平面图及草稿,而彼得·卒姆托有关建筑的文字(《思考建筑》),他将之设计为小开本的姐妹篇同时发行。
刚刚去世的扎哈·哈迪德和拉什·穆勒也有过合作。在辛辛那提罗森塔尔当代艺术中心的项目中,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是她对城市车流与人流的回应,传达她对城市和文化生活密度的思考。哈迪德的建筑概念正脱胎于城市这种密度,街面垂直抬高,如一张“城市地毯”。受立面浮雕的启发,拉什·穆勒设计了一个三维封面,书内的纸模型也强化了这种立体效果。他对封面立体效果的迷恋,也体现在他为哈迪德设计的另一本书《阿利耶夫文化中心》(2014年)的设计中。
拉什·穆勒为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所设计的《想象房子》收录的是王澍以手绘速写的方式制作的建筑草图,《想象房子》透过他的若干作品还原了这个设计过程。书中再现的图纸展示了这些设计在此过程中如何变得越来越具体,书中的图纸都按原尺寸复制,并且装订也以建筑师的原稿为依据。
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彼得·艾森曼的犹太人大屠杀受难者纪念馆构想始于1989年,此后,各种计划、草图和激烈的讨论相继进行了多年,邀请访者沉浸其中。拉什·穆勒为彼得·艾森曼所做的特别版,居然以原建筑水泥制成封面,然后用厚毛毡裹住沉重的书身,成为拉什·穆勒的设计中非常特别的一件。
享誉世界的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默隆是2001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拉什·穆勒为他们设计制作的书《自然史》也是穆勒本人最爱的一件作品。他说编辑这本书的指导方针非常朴素:几页纸上,几篇带插画的文字。由于可用于图书的图片很多,穆勒提出:为建筑师的设计提供一个舞台,同时呈现两位建筑师的内心世界以及作者对他们建筑手法的阐释。封面上是东京普拉达青山店模型的立体素压印,这一设计简直就是挑战装订师的极限,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压强需要达到每平方米7吨才可以在薄纸板上压出这样的立体效果。
自从2009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向建筑师和规划师们教授传播学开始,拉什·穆勒的兴趣就越来越转向规划与设计。众所周知,当下全球过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且数目还在剧增。与此同时,气候变化要求我们做出明确的行动,这是《生态都市主义》探讨的主题。这本书的前提是:我们急需一套生态主义的处理方法,来用作当代城市的修复手段,同时也作为新城市的组织原则。这本书的设计严谨而扎实,全书被整齐划分为十个章节,有1000幅插画,简洁大方,端庄典雅。
当然,他也不是只和建筑师合作,德国音乐厂牌ECM一向是拉什·穆勒的至爱之一。奇克·柯瑞亚的《重归永恒》是他购买的第一张唱片,基斯·杰瑞的《科隆音乐会》颠覆了拉什·穆勒对音乐的认知。初识ECM创始人曼弗雷德·埃舍尔时,拉什·穆勒对ECM的唱片封面赞口不绝,他们当即决定做一本关于这些封面的书。二十多年前,唱片封面被设计得仿佛能让人以一种超凡入圣般的方式看待音乐。欣赏封面的最佳方式就是聆听它所伴随的音乐。多年后,他们重新实践这项活动。与此同时,摄影以一种神秘而黯然的效果支配着唱片封面。在这些书中,唯有序列的构成是重要的,平面设计几乎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