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建融将采访地点约在了位于嘉定的韩天衡美术馆,在这里正举办他的最新个展“海上长风”。与一般艺术家能言善辞的性格不同,徐先生的谦逊一度成为了采访过程中的最大难题。对于外界的诸多恭维和评价,他总是一笑了之,似乎更愿意放低身段,甚至自嘲“我本质上是一个种田人”。而事实上,他对美学哲学、史学佛学、诗词歌赋、戏曲建筑等研究深广,天赋、智慧和学识绝非寻常,被评论界称之为“我们时代的艺术大儒”。
人人都在创新“不同”就是一种创新
《财富堂》: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唐宋山水画的?
徐建融:在我小学的时候偶然有一次看到宋人画的《碧桃图》团扇,当时的彩色印刷还不像现在这么好,但我还是被深深打动了。但在那个时代社会所提倡的艺术是扬州八怪,所以我也并没有去学习宋朝的书画,直到80年代,文化政策的放宽让历史上很多朝代的艺术都涌向市场,再一次勾起了我对儿时那把团扇的记忆,从此便开始了唐宋书画的学习和练习。
《财富堂》:在您的艺术创作中,您觉得哪些前辈艺术家带给您的影响最大?
徐建融:早期的时候,我受唐云先生的影响比较大,后来受谢稚柳、陈佩秋先生的影响最大。当然这种转变也是一步步来的,早年的时候流行明清文人写意画,唐宋画是并不为当时所推崇的,但是后来时代变了,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研读唐宋绘画。
《财富堂》:您因为喜爱山水画,所以平时也会游览国内的名山胜水,曾去过哪些地方?最喜欢的是哪里?
徐建融:国内除了贵州、宁夏没去过,其他都去过了。最喜欢的山水是江浙的,或是西藏、新疆的。一个秀丽,一个壮观,两个极端的我都喜欢。
《财富堂》:您觉得现在的人们在创作传统书画的时候,和古人相比有什么创新的地方?
徐建融:人人都在创新,即便不是刻意的求新,但说到底还是一种创新。因为你不可能和古人画得一模一样,每个人对绘画都有自己的理解,同时还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我们现在的视野和生活方式都和古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创作时的心境肯定都是不同的,这在画作中都会一一体现出来,而这种“不同”就是一种创新。
《财富堂》:您多年以来一直专注于唐宋元的研读,是否也兼顾汲取其他方面的养分?
徐建融:只要是好的文化、知识我都会吸收。我崇尚的是“见贤思齐,述而不作”,我会尽量“入戏”,去复原、去精描那些佳作,但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样,因此虽然我并不会主动地、高调地喊着创新,但这种细微的时代气息也不失为创新的流露。
《财富堂》:在您看来,明清山水和唐宋山水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在哪里?
徐建融:明清山水侧重于以笔墨为中心,画面中的形象是为笔墨服务的。就好比在服装界,衣架是为服装服务的,要充分展示服装之美,而在此笔墨就相当于服装,形象就相当于衣架。而唐宋的山水画、花鸟画或是人物画,都是以形象为中心,笔墨则成为了配角。重点是把形象突出,展示得更精神更漂亮。我的画也是按照这样在做。但我觉得这二者并没有哪个更加好的区别,对艺术来说,它们都是需要的,能丰富人们的视角。
《财富堂》:明清中您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谁?宋元朝时期呢?
徐建融: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涛。宋元的艺术家我都喜欢,每个人都是好的。要知道,宋元的许多经典作品不一定是大名家创作的,很多好的作品可能都是出自三流画家之手。但明清不一样,好的作品一定是大名家所作的。
艺术并不刻板更应是多元化
《财富堂》:对于如今的“当代水墨”风潮,您有着怎样的理解和建议?
徐建融:这块我真的不太懂,但是不懂也是好的。我不会去否定自己不懂的艺术形式,反而会学着去欣赏它。艺术本身就不是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财富堂》:您怎么看待像张大千、李可染等艺术大家的作品?
徐建融:他们的作品当然都是非常优秀的。唯一的不同应该就是张大千、谢稚柳先生的作品是偏传统的,而李可染的作品中有西方版画的感觉,还有刘海粟的作品中有油画的感觉,他们其实都实现了中西融合,这也是一种创新。
《财富堂》:除了艺术创作之外,您还同时教授学生,那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您觉得该如何推广中国传统的书画文化呢?
徐建融:不能推广的,如果学生们不喜欢也不可以勉强。这不像数学公式那样,有一个标准答案,在艺术上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况且艺术本身就应该是多元化的,明清文化也好,唐宋文化也罢,并不存在对错,只有个人兴趣和喜欢方面的不同而已,也不能因为喜欢就否定另一种文化,这是不对的。
《财富堂》:此次展览中也呈现了您出版的100部著作,您觉得关于美术史的理论研究,对您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徐建融:谈不上是研究,就是一些自己的想法罢了。但我觉得这两者在我的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我把自己在绘画中的想法和体会提炼成文字,分享给更多人看,而在把它们写下来之后,我自己的思想也变得更加清晰,和不断的提升,从而能够改进自己绘画的一些方法。
《财富堂》:您在研究和创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出版百余部书画著作,书法、绘画、诗词等作品也在不断地输出,您平时是怎么分配时间的?
徐建融:中国学者的学习和西方学者的专家式的研究不一样,这是他日常和常识的体现。1995年之前,我把较多的时间都放在了写作上面,而那之后到现在,我更倾向于用绘画书法来打发时间。
《财富堂》:一个人精力有限。对于“全方面”发展,您是如何做到的?是刻意去涉猎的吗?
徐建融:这些都是我的兴趣,我平时会关注,所以自然而然就都涉及了一些。其实说到底就是太闲了(笑),自己没事就去找前辈指点,才收获了那么多。
《财富堂》:您涉及的绘画主题多种多样,在创作的时候会制定一个计划表吗?
徐建融:不会的。我画画很随意,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有一些可能是因为季节性的关系,比如春天的时候会画海棠花,夏天会以荷花为主题,因为花期是不等人的,它的生长一天一个样,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去观察写生。其余的像山水、佛像等没有时间性的限制,就可以在空闲的时候来创作。
《财富堂》:您为何会提倡“工笔意写”和“意笔工写”这两个论点?
徐建融:唐宋的人物、山水画都是很随意的,不知道后来怎么弄出来一个工笔画。元代之后,唐宋画风不占主流了,就只剩一些工匠在画,所以就越画越死板了。“写意”一词是在明代诞生的,而 “工笔”则是在晚清后才出现的,以前没有这一说法,只有“写生”和“写意”之分,唐宋画就是“写生”的,画得比较像,比较工整;而明清的画是“写意”的,它侧重于主观,比较随性。我希望可以通过借鉴明清传统的率意来纠正工整画风的刻板之失,通过借鉴唐宋传统的严谨而力挽粗放画风泛滥之弊,既追求工笔画的形态逼真,更寻求写意画的象外传神。
《财富堂》:您觉得国画的未来发展会怎么样?会像京剧那样,越来越狭窄吗?
徐建融:我觉得不会,因为京剧不太可能与外国的戏剧,歌剧产生联系,但中国画却能同西方其他种类的绘画连接在一起,擦出新的火花,所以我觉得国画的生命力还能更强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