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树英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的效果分析。方法 对我院进行静脉输液并行静脉留置针的新生患儿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观察组患儿在静脉留置针前后都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静脉留置针。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留置针;静脉炎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较多,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其套管柔软,套管能够在静脉内长时间留置,对于住院时间长、有长期静脉输液需要的新生儿来说,作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减轻患儿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同时也使护士的工作量得以减轻,同时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静脉留置针相当于保留了一条可供随时给药的静脉通路,有利于为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节约宝贵的操作时间[1]。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护理不当或其他操作不规范可导致静脉炎发生,会增加患儿的痛苦,给临床带来了新的护理问题,也给进一步的治疗造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引起了家长的担心。所以避免不当的操作,减少患儿静脉炎的发生非常重要,很多因素可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进行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新生患儿3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男性婴儿190例,女性婴儿110例。足月儿246例,平均胎龄(38.7±4.6)w;早产儿54例,平均胎龄(33.3±2.6)w。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会对成为实验结果差异的影响因素。
1.2方法 收集的300例患儿,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静脉留置针时进行护理干预。静脉留置针使用方法:穿刺时以30°左右的角度进针刺入血管,刺入血管过程中速度要缓慢,见血后再降低进针角度,沿着血管把留置针继续向前推进约2 mm。左手的拇指食指摁住针翼,右手将针芯退出,然后使针头连接输液装置,最后采无菌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
护理干预措施:①选择合理的穿刺部位,新生儿穿刺部位尽量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受伤、感染的静脉,选择头皮静脉、耳后静脉等头部浅静脉,尽量避免下肢静脉,因为新生患儿不易配合,容易走针,成功率低。②患儿在使用强刺激性的药物或者高浓度药物时,需选择较大的血管,可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几率,根据药物的性质以及浓度相应的调节输液速度,输入刺激性药物时调节输液速度宜慢[2],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减少附着的成分,避免残留的损害性药物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3]。③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流程,护理人员应规范化洗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对患儿穿刺部位的消毒采用75%酒精进行常规消毒,并且消毒面积要超过敷料覆盖面积,封管操作时要保证严格无菌防止细菌感染的发生,待穿刺成功后再次进行消毒并覆盖敷贴,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逆行侵入血管。贴膜保证粘贴牢固。输液完毕后拔针时也需消毒:首先揭掉粘贴,用75%酒精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再用无菌敷料覆盖,轻压下拔针,并用胶布固定。穿刺失败的留置针不能再次使用,需及时处理。
1.3评价标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制定的静脉炎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发生情况,对静脉进行分度。Ⅰ度:穿刺部位局部出现疼痛、红肿或者水肿等,未出现静脉条索状改变,触摸时无硬结发生。Ⅱ度:穿刺部位出现疼痛症状,局部有红肿或水肿出现,局部静脉发生条索样改变,没有触及到硬结。Ⅲ度:局部出现疼痛症状,局部有红肿或水肿发生,出现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到硬结。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儿中静脉留置针静脉炎患儿有20例,其中Ⅰ度静脉留置针静脉炎14例,Ⅱ度静脉留置针静脉炎6例。静脉炎发生率为13.3%观察组患儿中静脉留置针静脉炎6例,其中Ⅰ度静脉留置针静脉炎5例,Ⅱ度静脉留置针静脉炎1例,静脉炎发生率为4.0%。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分析(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Ⅱ度静脉炎发生率差异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分析(P<0.05),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的发生率,并且也能降低Ⅱ度静脉炎的发生率,见表1。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较多,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其套管柔软,套管能够在静脉内长时间留置,对于住院时间长、有长期静脉输液需要的新生儿来说,作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减轻患儿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同时也使护士的工作量得以减轻,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的发生率,并且若已经发生了静脉炎,护理干预组患儿的病情比常规护理组患儿好。通过我们的分析,发生静脉炎的因素有如下: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皮肤菲薄,角质层薄且易于脱落,皮下脂肪少、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皮肤的屏障作用弱,留置针作为外界刺激较容易引起损伤,引发感染炎性反应。穿刺部位若选在活动频繁的关节附近,或选择静脉瓣多且血流速慢的下肢静脉等,易造成药物滞留,留置针在血管内易造成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使静脉炎的发生率增高。皮肤消毒不严格也可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输液时因穿刺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病原菌经针孔侵入到皮下组织及血管内,引发局部甚至全身感染。越粗的留置针越容易引起静脉炎。输液速度大于血液流速时对血管壁刺激增加,易引起静脉炎的发生。首次穿刺失败,同一留置针反复穿刺使用,易于将病原菌带入穿刺点的皮肤乃至血管,导致静脉炎。医护人员需注意以上可能引起静脉炎发生的因素,既可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邓军,张春燕.留置针致新生儿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5):30.
[2]文芝清,夏姿奇,刘颖.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11,7(2):130-132.
[3]张萍.小儿浅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防护进展[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25-26.编辑/翟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