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理:电池充电的效率由电流、电压、电阻三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因此厂商会在这三方面集中发力。
提升电流,需要厂商加强电芯的负载能力;当前锂电池的负压极限是4.35V,未来将会进一步提升至4.6V至5V左右;改变电阻,则需要酌情选择理想的新材料,这就需要等待技术革命的出现,例如让石墨烯技术走向成熟。
此外,硅碳负极电池、固体电解质电池、锂金属电池、锂硫电池技术也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所突破;钠离子电池与铝电池等技术也有可能从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这些都有可能成为该领域前进的方向。
何岸: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手机电池每年能够确保5%的容量提升,也可以做的更为纤薄,继续这样的演进,坚持三至五年不成问题。只是相应难度已经很大,足够让厂商们攻关一段时间。
至于先进的电池技术,或许我们还不能寄望过多。这些新技术要么是刚刚走出实验室,生产车间还无法保证产品良率;要么是还在实验室的桌面上,等待实验报告验证可行性。足可见挖掘硬件的潜力,让他们影响现在的产业发展,还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与其期待新技术落地,我们不如立足当下,从软件入手。回顾笔记本产品,五年前电池只能支持它们运行4个小时左右,现在很多产品可以运行8至10个小时;如今苹果公司的Macbook系列产品会比Windows平台的笔记本电脑更为省电,续航时间的不同表现,差距正是底层能源管理软件。
据我们了解,苹果、三星、中兴、华为、酷派等主流厂商都在加大针对底层能源管理软件的投入,这将给相关产品更加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不过小规模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整体偏弱,未来很可能进一步流失更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