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宇辰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文化经过了五千年的沉淀,不断凝结、升华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华夏文化。因此,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和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根基。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风气意义重大。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事关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事关一个民族和国家对于是非曲直、真假美丑的判断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自觉传承包括道德理念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史。这就把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起来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做好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的道德理念,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归依和心灵居所。“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千年来的国人,身易碎,而魂不灭,形易散,而神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密切关联、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其道德理念的最新形态。
三、夯实中华传统文化根基,推陈出新兼容并蓄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自觉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认清人类文明进步的脉络和趋势,使民族精神融入世界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具有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鲜明民族性,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相反,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广泛借鉴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大胆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和交流,进一步扩大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四、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并非简单地回归到传统,或是照搬传统文化,而是要使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相互交织,做到情感认同与理性认同相互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深深镶嵌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之中,获得了整个民族的情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逻辑推理或理性构造的产物,而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和形成的。反思当下,一些青少年表现出了明显的人格缺陷、道德缺失,当个人愿望不能实现时、当奋斗过程中遇到挫折和面临取舍选择时,往往丧失是非判断力,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回归传统文化教育。
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它的形成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历史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借鉴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閃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入阐发其时代价值,使之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相统一,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相适应,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一切正能量,为共筑同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开拓不竭的动力源。
(作者单位:郑州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