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研究

2016-05-14 16:08乔小明
关键词:关键问题研究

乔小明

摘 要:当代我国社会基本处于和谐状态,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大量的社会当代矛盾,这些存在着的矛盾,才是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主要根源。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化解这些矛盾,最终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101-2

0 引言

社会和谐是相对于社会矛盾而言的,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要掩盖社会矛盾,彻底消除社会矛盾,而是要正视社会矛盾,化解影响社会发展的矛盾,使社会发展达到动态发展的和谐的状态。探讨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以及解决和化解这些矛盾的具体对策,就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处理的关系

社会和谐和社会矛盾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却被忽视了。任何社会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正是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通过人们的自觉选择,正确地研究和解决这些矛盾,使社会不断发展,走向和谐状态的。对于社会和谐和社会矛盾的关系,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哲学上分析矛盾与和谐的关系。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方面之间既斗争又同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这个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即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要理解矛盾与和谐的联系,就要先搞清楚矛盾的斗争性与矛盾的同一性与和谐的联系。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一方面,我们先看矛盾的同一性。所谓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趋势,正是这种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趋势,才使得事物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再看一下矛盾的斗争性。所谓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正是这种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才使得事物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这种动荡不安的状态打破了原来已有的和谐,又进一步形成了新的和谐。理解了矛盾与和谐的联系,那么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就不难理解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社会矛盾及其冲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因此,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而是一个充满各种社会矛盾的社会,正是有了这些社会矛盾的冲突与碰撞,才推动着社会由不和谐走向和谐,由比较和谐走向更加和谐。但是,我们也要充分地认识到,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通过人们的自觉的实践选择,正确地认识矛盾,分析和研究化解这些矛盾的具体措施,从而使社会走向和谐发展的。因此,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化解社会矛盾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其次,从构建和谐社会本身来分析。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一个理想社会,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理想社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依据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出的自觉选择而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做出这样的界定,是根据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的民主法制建设还不健全,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和空白,我们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公平和不正义的问题,我们还缺乏诚信和友爱的精神,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等社会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积极应对各类社会矛盾的胆略和智慧。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类社会矛盾,只有这些矛盾得到充分化解,那么社会也就越来越走向和谐与稳定的状态。因此,化解这些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结果和趋势。

2 对我国目前社会存在的主要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分析

我国目前还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高速发展期”和必须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的“矛盾凸显期”。目前我国基本上处于和谐的状态,但也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是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主要根源。各种矛盾纷繁复杂,这些矛盾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目前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经济的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弱,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还不够和谐,突出表现在我国的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十分严重,如国内重点钢铁企业的能耗比国际水平要高40%,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我国每增加一万美元的GDP,消耗的能源分别是美国的4.7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每增加一美元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四倍,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另外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千米,并且每年还在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进行扩展。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彻底转变,容易导致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在其又快又好的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并最终使社会由不和谐走向和谐。

二是分配不公平的矛盾。目前在我国现阶段,受个人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机遇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收入分配差距不可避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和动力;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则会影响社会经济关系的和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前社会中的确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点:第一,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年支配收入的比率在1995年是1:2.57,到2004年为1:3.23。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指出,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致富和补贴等,实际收入的差距则达5倍。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和最低之比在2000年为2.62倍,在2003年为3.98倍,而到了2004年达到4.25倍,这还不包括工资外的福利收入。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了目前我国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第二,存在着大量的,用不公正的手段获得或者说是凭借对行政权力的掌握来攫取财富的现象。这些现象是让人民十分痛恨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少数拥有权势的人一夜暴富,另外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下岗失业,陷于贫困中,社会财富不是集中到辛勤劳动致富人的手中,而是集中到特权贪污腐败者的手中。长此以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将受到及大的威胁。

三是“三农”问题中存在产生的矛盾。“三农”问题是我国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是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开始受到质疑。第三是农民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年底中国9年制义务教育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9年制义务教育未能覆盖的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社会中还存在着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正确地研究和分析这些矛盾的存在及其原因,探讨解决和化解这些矛盾的具体对策,就成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首先,针对可持续发展这一矛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主要对策:一是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发展要将速度、质量与效益三者统一起来,保持经济稳定发展,避免经济走向极端化。二是加快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投资建设项目,加大污染的治理强度,要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平衡,努力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目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但在国际社会当中仍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引进和增强再创新能力。

其次,针对分配不公平的矛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一是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有效缓解贫困人口的扩大,还可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等。政府一定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防止因收入分配不公所导致的两极分化。二是要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公的矛盾,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以铲除造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的制度性因素。

再次,针对“三农”问题的矛盾,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和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素质,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农村的水力、电力和基础设施与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实现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尽快缩小城乡的差别。三是确立农民利益主体,发展三种合作即把发展土地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发展工厂企业合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四是把养老保险、社会最低保障和医疗保障三者结合起来。 总之,不少地方都在探索扶农机制,从多方面反哺农业回报农民。这些做法虽然还称不上是解决“三农”问题完整的战略纲领,但各地的尝试对于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化解“三农”问题具有实质性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为目标,把维护群众利益贯穿于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始终,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为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张前,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2.

[2] 肖锐生,王文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4.

[3] 习权贵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哲学审视[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0:35-37.

猜你喜欢
关键问题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质疑与反思 秦岭隧道交通事故的关键问题在哪儿?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NFV技术及其引入VoLTE IMS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解决好改革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