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洪春 刘志学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健康中国”升级为国家战略。2016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预计今年一季度正式出台,该规划将成为未来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文件。此外,健康中国计划2030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也正在加紧制定;由此,2016年将成为“健康中国”战略大踏步推进的关键之年,医疗健康领域相关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良机。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因此,“健康中国建设”也成了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基于“健康中国”建设理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教授向今年的全国“两会”提出了“利用中医药做好医养结合”的建议,就此话题,本刊记者对他作了深入采访。
在采访中王阶教授首先阐述说:“健康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必经之路。当前,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托的医养结合模式已成为一种创新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王阶教授继续说:“诸多研究认为,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一体化全链条服务是发展的方向;而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在这些领域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以发挥。因此,为了有效防治老年慢性病及重大疾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充分利用中医诊疗、养生、康复等综合服务职能,做好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对推进健康中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在提出这项建议之前,我做过大量调研。”王阶教授介绍说,“当前,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数据表明,到2014年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12亿,占全部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0.1%,其中北京户籍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22.6%,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15.3%;预计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1倍,将占总人口的20%。”
王阶教授认为:“上述数据凸显出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未富先老,社会活力日益下降;二是因老致疾,我国近5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三是医养负担,老年人消耗的医疗费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耗费近30%的医疗总费。”
“医养结合是破解养老难题的关键。”王阶教授指出,“在老龄化发展及慢性病高发背景下,面对传统家庭照料功能减弱、养老资源失衡等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构建科学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已是当下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他认为,“把医养结合作为老龄化健康管理的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以整合照料、联合运行、支撑辐射为医养结合基本模式,构建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临终关怀等一体化服务政策体系,有效而实用。医养结合已成为我国养老模式的重要选择。”
王阶教授接着分析说:“当前,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管理及监督评估体系尚不健全。在我国,养老及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由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人事部、劳动部、老干部局以及民政、卫生等机构多部门管理,使得医养结合的各项服务资源融合不够,服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监督机制、服务模式及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其次,我国医与养双向互通衔接尚不合理。目前,医与养衔接不好,服务边界不清,服务资源的总量不足,医与养服务脱轨,养老服务群体缺乏分类,服务供给内容及项目单一,服务层次较低,难以形成从‘养到‘医,由‘医到‘养的双向互通和转介的服务序列。第三,当前我国医养结合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当下,我国老年医疗、护理、康复机构的从业人员存在数量不足、人才质量不高等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供需失衡较为突出,且从业人员存在工资低、工作量大、流动性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长期医养结合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第四,医养结合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创新之举,但其体系的建立与长期发展需要保险制度作为支撑。当前基本医疗体系中缺乏针对老年人健康特点的保障模式,大部分医保基金较难直接与养老机构进行结算。”
“鉴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利用我国独有的中医药服务,可以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王阶教授表示,“中医药是健康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辉煌历史中,中医药在护佑人民健康及防治疾病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面对当前老龄化不断加快的趋势,中医药所具备的医疗、预防、保健等全方位价值,不仅与医养结合的内涵相吻合,而且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其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健康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可丰富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完善我国医养结合体系。”
王阶教授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需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延缓衰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因为衰老是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虽不可抗拒,但延缓衰老却是可以实现的。中医药探索衰老机理,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调和阴阳、调畅情志、食疗养生、运动养生等,全方面综合调治,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在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延缓衰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是增强体质,防治老年病发生。老年疾病病种较多,病情复杂,患病率较高,常影响老年人健康养老的晚年生活。中医药在防治老年疾病方面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可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证明,中医药通过药物疗法及饮食、运动、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可以增强老年人体质,增加体力及脑力活动,并可配合西医西药的治疗,明显改善老年病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对老年病的防治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提供内容,丰富医养结合服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内容及形式丰富,简便易行,操作性及接受度良好,可丰富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如国家中医管理局百项诊疗技术和推广项目中的太极拳、健身气功、中药熏蒸、药膳膏方、情志疗法等特色疗法;而要利用中医药为医养结合提供服务内容时,还要注意:第一,开展中医服务内容规范化研究,形成适合中国居民健康需求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第二,出台和完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相关规范和标准,引导各类机构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第三,组织开展对中医药服务内容的评价和监督管理,并通过一系列的医疗健康保险,形成长期有效的中医医养服务内容。
四是多方协作,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结合国情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整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居家养老等各方资源,加大医疗机构、养老院、教育机构三者之间的有机合作,发挥三甲医院的资源优势,利用教育机构的科研力量,结合居家养老,依托社区,释放中医药的自身优势能量,科学、规范、统一地制定关于中医药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中的内容及形式,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及制度提供依据,从而建立多方向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五是挖掘人力资源,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挖掘中医药在养老、预防、保健等方面的资源。在高校教育规划中,增设相关专业,开展对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中医药相关知识和专业的培训,增加并提高老年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专家简介
王阶,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第四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心血管病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病病证结合关键技术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其他奖励10余项,主编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SCI收录65篇)。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后7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