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静
〔摘 要〕 艺术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艺术人才的作用,还承担着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创作优秀作品鼓舞激励大众的作用。本文对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创作排演的两部舞剧走出去服务社会,走回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研究与探索,揭示出艺术职业教育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将大有可为。
〔关键词〕一带一路 艺术职业教育 舞剧 探索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在201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指出,人文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当前,艺术职业教育可以作为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世界的载体,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艺术职业教育要“讲好中国故事”
艺术职业教育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创作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表达方式,与时代背景和精神相契合,表达中国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核心价值,才能在一带一路的中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激励人的作用,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立足舞蹈表演专业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采用晋风晋韵、中国戏曲等元素,先后创作排演了《一把酸枣》和《粉墨春秋》两部舞剧。
《一把酸枣》讲述了清末民初,山西晋中富甲一方的殷家日渐衰微,府中的丫鬟酸枣与小伙计产生情愫,以一把酸枣私订终身,小伙计在丝绸之路上经商归途中与酸枣相遇后,被贪图殷家财产的大伙计陷害的悲剧爱情故事。舞剧通过青砖灰瓦的山西大院,票号林立的塞外商海,古丝绸之路上气势恢宏的大漠驼铃等舞台背景,特别是剧中“寻梦定情”、“古道诀别”等场景中酸枣与小伙计缠绵悱恻、柔美动人的双人舞,折射出一个商人家族的盛衰和命运、一个地域商人群落商海称雄搏击的沉浮起伏,表现了晋商艰苦创业的艰辛和悲欢,诠释了一个古老地域在丝绸之路上铸就数千年辉煌历史和厚重文明的精神气质。
《粉墨春秋》取材于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梨园戏班的故事。故事以民国初年为历史背景,以梨园戏班的几经沉浮为线索,以戏班中三个师兄弟的人生经历为主要内容,讲述了师徒父子情,兄弟手足情,男女爱情,以及江湖恩怨,社会、人生百态。舞剧通过将中国古典舞蹈与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有机结合,使这些中国元素在舞台上散发出独特魅力,同时运用现代思维和视角创意创作,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对人性的思考,表现了不断奋进,生生不息民族精神。
二、艺术职业教育要“传播好中国声音”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需要加强提炼和阐释,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平台和载体,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舞蹈专业特长,以舞剧为载体,将当代中国价值观、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和影响力传播至海内外。
从首演至今的十二年间,两部舞剧共计上演一千三百多场,承担了省内乃至国家的众多演出任务,在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等国内标志性剧院多次上演,为“华夏文明看山西”、“山西文化强省战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等文化战略进行服务。同时,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世界,先后应邀赴欧、亚、非、美等二十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走进了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国际知名的剧场,参加了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澳建交35周年、中法建交50周年等庆典以及文化部对外“欢乐中国年”系列活动,为传播中华文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贡献。两部舞剧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和入围剧目、中国政府专业文化最高奖“文华大奖”、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为文化部推荐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着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及国家传播中国声音。国内有新、陕、甘、宁等10多个省份地,国际有新加坡、泰国、巴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2014年9月,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率团访问山西,在山西大剧院观看了舞剧《粉墨春秋》,给予了高度评价,11月《粉墨春秋》中的髯口功、跷功亮相2014年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水立方文艺晚会上,为参会代表奉献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
舞蹈艺术无国界。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创新思维,以舞剧讲故事,完成了国家和省内演出任务,真正做到了传播好中国声音。尤其在两部舞剧的创造的过程中,发挥精品带动作用,促进了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带动了师生的主动创作意识,不仅为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契机,更为山西文化、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艺术职业教育要促进“民相亲”、“心相通”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之间只有通过和平对话和不断的交流才会求得双赢和互利。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文化的个性、特殊性决定着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文化的共性、普遍性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作为文化使者,两部舞剧在国际国内尽展中华文化魅力,向世人证明了艺术没有国界,文化精品是全人类共同财富,促进了民间交流,使“民相亲”、“心相通”。
《华盛顿邮报》将《一把酸枣》这部爱情悲剧比作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对恢宏而和谐的舞台音乐和民间舞蹈赞誉有加。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评论其“演出非常精彩,情节富有张力,表演柔美,气势恢宏同时又非常典雅,很能体现中国文化元素。”澳大利亚英文《太阳先驱报》评论说,舞剧《粉墨春秋》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形式的演出,对西方观众来说,更喜欢在传统剧目中拥有全新的元素,而该剧的艺术形式正是澳大利亚观众所喜爱的。澳大利亚总理茱莉亚·吉拉德在贺信中说:“舞剧《粉墨春秋》登上悉尼歌剧院演出,为中澳文化年锦上添花,我相信所有澳大利亚观众都充分领略、享受了这部中国舞剧的美妙和活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以“演员以舞说戏,《粉墨春秋》无声胜有声”来赞美舞剧在新加坡演出。联合国教科文助理总干事埃利克·法尔特先生说,“中国文化确实非常灿烂,演出团队有很强的能力,使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了世界,非常感谢你们给我们呈现了一场非常辉煌的晚会。”中国传统文化向外传递的是和平与友好,是善的普世价值观。这种以“仁”、“善”为核心的文化,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渲染与表达,广泛地进行国际间的交流,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世界和平,也更易于被不同国家的人民理解与认可,增进彼此间的信任与感情。
四、艺术职业教育的新机遇
文艺演出与文化交流,走得出去还应走得回来。艺术职业教育走出去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开拓了学院的眼界与思路,为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经验与机遇。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以舞剧创作演出为突破口,成立华晋舞剧团,探索出“院团合一”的艺术职业教育办学之路。剧团通过“团带班”的教学模式和“剧目引导”的教学方法,将“学、练、创、演”相联系,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室与实训场所的界限,把学业与就业、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真正体现出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学院探索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人才培养模式,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化创新奖”。2010年,刘延东同志在观看舞剧后,对学院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做的贡献和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刘云山同志在观看舞剧《一把酸枣》后赞誉学院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当前,学院加大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省份城市间的交流,先后有国际、国内30多家兄弟院校、剧团来访问。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大美新疆采风团”活动,与新疆艺术学院、阿克苏歌舞团等优秀舞蹈教师及从业者进行交流学习。选派音乐、舞蹈学生赴甘肃敦煌参加实习实训。两部舞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于2016年5月起赴宁夏、青海等15个省份进行巡回演出。互学互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院打破了传统办学的观念,提高了对艺术职业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加大了对艺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学院各个专业都在舞剧的带动下积极寻求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不断提升,精神面貌振奋。
在两部舞剧走出去服务社会的同时,学院不断领会艺术教育的真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了文化自信,加深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学生树立了为国家服务的理想,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艺术追求精益求精。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常态下,艺术职业教育将继续在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目标上,秉承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紧抓时代脉搏,把握机遇与市场,结合自身办学的特点与优势,积极探索服务的方式与内容,继续为传播中国声音、汇聚中国精神、宣传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忠:“一带一路”给职业教育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中国教育报2015.5.28
[2]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