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佳
〔摘 要〕 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跳跃动作是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表现手法,它在舞蹈基训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锻炼体能素质的手段,更是舞者表达情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在舞蹈基训课中科学地掌握跳跃的基本原理及运动规律,能够为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加强舞蹈表现力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舞蹈基训 跳跃 训练方法
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 。虽然舞蹈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芭蕾舞、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等,但舞蹈的主体永远是演员肢体本身。通过舞蹈者的肢体来反应社会生活内容、人物情绪和表演者内心世界。所以作为舞蹈演员,肢体的基础训练课程便显得格外重要。跳跃是多种舞蹈中的基本动作之一,在舞蹈训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舞蹈基训课中跳跃训练的重要性
舞蹈基训课中的跳跃训练不仅是舞蹈训练中锻炼体能和素质的手段,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跳跃训练教材越来越丰富,在课堂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跳跃训练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在跳跃训练时除了掌握躯干直立,腰、背和腿部肌肉具有一定的能力,还必须有较好的舞蹈素质——体力、爆发力和协调能力。在训练中我们要注重“蹲—起跳—落地”三个重要环节。从准备时的蹲到直立提胯,到脚跟、脚掌、脚趾的推登地面,到快速绷到脚尖(双脚先后或同时离开地面形成腾空动作),落地时均以脚尖先着地,然后是脚掌,最后是脚跟,用脚趾、脚掌和腿部的力量缓释身体的重力,使落地的蹲稳定且能保持动作连贯。跳跃是难度较大的舞蹈技巧。它不仅要求有较好的“弹跳力”,还要求跳跃时动作富有表现力,即跳跃到空中后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固有的姿态上,仿佛将舞姿悬挂在空中一样。为此,只有经过系统、有步骤的严格训练,才能锻炼出跳跃技巧。掌握跳跃技巧的过程同时也是有效的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腰、腿基本功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的过程。
二、舞蹈基训课跳跃训练的分类
跳跃训练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小跳、中跳和大跳三种。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的训练目的,也有不同的训练作用。小跳:是较小的低跳,动作比较简单,是训练跳跃能力的基础,是教会学生掌握起、落的方法,着重训练脚的灵活与踝关节的力量、速度。中跳:比小跳要加大弹跳的力量和幅度,它是增长弹性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膝关节的韧性能力和大腿的肌肉能力以及爆发力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训练作用。大跳:空中技术能力的训练,它既体现出控制技术的难度、幅度、速度、空中姿态的准确性,同时也在训练中强调肢体的表现力、气息的运用、腾空的感觉与节奏,因此大跳是舞台的表演动作,也是人体在运动中空中肢体语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舞蹈基训课中跳跃的训练方法
舞蹈基训课中的跳跃是一个空中动作的训练,是把地面上的姿态放在空中来做,是地面姿态扩展的复合型训练。也是考察学生的自然弹力、软度条件、动作协调性以及空中意识的重要技巧,仅凭学生自然弹性是不够的,所以看似简单的跳跃却在训练当中并不是那么容易。对舞蹈基训课中的跳跃训练方法必须从低年级“开法儿”的铺垫开始,教给学生起跳、爆发、腾空、落地的正确方法,才能逐渐培养学生完成高难度跳跃技术技巧的能力。
1.跳跃训练中起跳、落到的训练——蹲的训练方法。蹲是跳跃训练的关键,人们常说“没有好的蹲就没有好的跳”。因此蹲的方法正确与否对跳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蹲本身是训练腿部肌肉的柔韧和力量的一种手段。在跳当中,蹲具有两种功能:一是爆发的功能,也就是准备起跳时通过蹲到提胯、立腰、推脚背来体现爆发力。其次是缓冲的功能。也就是当人体从空中落地时,利用蹲来减缓由于重力造成的对各关节的冲撞力量,形成了保护的作用。是对于跳来说,爆发力的程度决定着跳的速度、高度以及舞姿形成的准确性。所以爆发力在蹲的作用下形成了跳跃。
跳跃训练中蹲的训练首先是强调规范性。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不能忽视。除了外开、立腰等基本要求以外,蹲时更要注意提胯。膝盖向旁拉开,腿胯都不能“松”或“懈”。立时更要强调上拔到头,而不是一般的拉直,一定要把肌肉收到最高的位置,半脚尖上的蹲对拉长股四头肌和提胯都是很有效的手段。这样,才能使肌肉的拉长和收缩达到最大限度。 其次是节奏处理。低年级的跳跃在力度和高度上都属于初级阶段,所以可以使用平稳的节奏处理,使学生着重于方法和要领的掌握。在中年级和高年级时,随着中跳和大跳数量、质量、强度上的提高,蹲的节奏应当根据需要进行变化处理。可多运用慢蹲快起的形式,训练肌肉快速收缩的功能,从而掌握爆发的原动力,同时也可以将快蹲快起,慢蹲慢起,快蹲慢起等不同节奏的蹲运用到各种动作中去,使肌肉适应不同节奏的要求,增强肌肉的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然后是推地训练和负重训练。这一部分的训练是以力量训练为主,一方面训练中多使用半脚尖以脚跟、从匈到蹦的小弹腿,快速连续的擦地、小踢腿以及摆动中快速抓起的强调和直膝原地小跳等一系列踝关节的动作,训练踝关节的力量和反应。另一方面,针对能力较差的学生,为增强其力量,可以借助负重的方法。一种是在上述训练的同时在踝部绑沙袋,在局部负重的状态下完成动作(注意规格,防止弯膝造成的粗腿现象)。再有一种是肩部负重时,做从半蹲到半脚尖的重复的辅助练习,保证规格,即可增强腿部肌肉和踝关节的力量,又能训练腿部肌肉和踝关节肌肉向上收缩的力量。
2.跳跃训练中爆发力的训练方法。跳跃训练中爆发力的训练前提是蹲,包括蹲的角度、速度和力量。这种时间的延长和关节肌肉的缓冲不是无止境的,它受时间和角度的限制。形成爆发力的快速半蹲要从脚接触地面的同时就充当缓冲和反弹的双重角色。所以,必须在触及地面的瞬间有意识地快速地压迫地面,给地面造成压力,使人跃地的力量大于人本身的重量,加强地面给予人的反作用力,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快的离地速度和高度,产生更大的爆发力量,形成跳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劲使劲”。这一点对于跳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因此说,跳跃是力量、时间、速度、角度的统一。
3.跳跃训练中腾空——舞姿肌肉能力的训练方法。在各类跳中,大腿上的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是主动肌,它带动着掌、趾、踝、膝和其它肌肉的共同收缩来实现跳跃。股四头肌和三头肌都属于骨骼肌,它的三个物理特性是收缩性、伸展性和弹性。要具备收缩性,必须要以伸展性和弹性为前提,因为只有当肌肉的拉长达到一定限度之后,再被反弹回来,才有可能形成收缩。 因此中国古典舞中的一些跳跃动作,常常以快速凝聚,渐渐延伸的方式为特点,在空中体现“点”的意识,比如大射燕跳、踢吸式跳等。这类动作,除了遵循其运动规律之外,更是依靠全身性的肌肉协调配合来完成。在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打击类的动作和快慢节奏交替的适应,来加强肌肉的灵活性与节奏变化的训练,训练肌肉变化和反应的速度和能力。大踢腿在速度和力量的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数量的增加、幅度的加大、节奏和方向上的变化,都会在肌肉的弹性素质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作为跳类训练的辅助训练手段。
而我们强调跳跃训练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体现跳跃的舞蹈风格性和跳跃过程中的美感,舞蹈作品中一个成功的跳跃会使整个舞蹈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又能增强感染力和扣人心弦的吸引力,使观众从中不仅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美丽壮观的舞蹈场面,而且还能唤起观众强烈的 共鸣和不久消失的回味,而这就是舞蹈中跳跃带给舞蹈的精彩之处。综合上述我们只有坚持正确的训练原则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有了力量和速度,把握“借劲使劲,不松不绷”的原则,同时还要深入广泛的向其他艺术学科和运动学科去学习和借鉴,不断吸收它们在跳跃动作中的宝贵实践经验,才能使舞蹈跳跃技能的教学训练不断得到更多更新的启示,进一步提高舞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龚晨. 谈古典舞跳跃技术技巧的“二次发力”《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9期。
(2)赵云燕. 浅析舞蹈的跳跃技术.《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11年04期。
(3)汲艳蕊. 浅谈骨盆在中国古典舞跳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大舞台》. 2012年第2期
(4)王永燕. 中国古典舞中跳跃技巧的训练和审美表现探析.《音乐大观》2012年09期
(5)修立婷. 中国古典舞跳跃技巧的基础训练.《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 年第5期
(6)徐磊军. 试论中国古典舞跳跃的能力训练 .《广东艺术》.200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