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劳动力“年龄断层”破解对策

2016-05-14 19:09顾立维吴奕瑜毛小丽王家辉王怡蕾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浙江

顾立维 吴奕瑜 毛小丽 王家辉 王怡蕾

[提要] 本文数据、资料主要由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得到。从中发现嘉兴市农村现有的务农人员普遍存在平均年龄过高、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农业生产积极性弱的问题。这样的农业劳动力结构将严重影响嘉兴未来的粮食产量。同时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力年龄断层将制约“乡村农业互助合作社”的发展,降低土地利用率,进而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为此,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可以改变当前农村劳动力“年龄断层”破解对策。

关键词:浙江;劳动力;年龄结构断层;破解对策

本文为嘉兴学院商学院SRTP科研项目:“浙江农业生产劳动力年龄断层及破解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嘉兴学院SRT科研项目:“破解‘明天谁来种田?的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项目编号:8517150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2月29日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而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过度转移,从而带来农村劳动力“断层”问题。早期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学者们最初关注的是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杨辉(2013)在《农村缺乏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在对家乡农村劳动力现状的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力流失原因并提出大力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等解决劳动力缺乏的对策。薛莉娟等人(2012)则以河南兰考县M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及其影响。总体而言,学者对浙江等沿海地区务农人口年龄“断层”的研究较少,且普遍存在研究对象单一的问题。内地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属于“离业又离乡”,而沿海发达省份农村很多劳动力大多属于“离业不离乡”,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本文以嘉兴为例研究浙江农业人口“断层”,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增大调查的样本容量,不局限于某一村落,使得数据更为可靠。而相比于同样研究浙江地区从农人员老龄化问题的其他研究,本文更具时效性和实用性。吕萍等人(2014)对浙江地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结构断层问题展开调查分析;胡潮水(2012)也以龙游为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断层”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者均对“断层”问题提出了对策,且都提到土地流转。“十二五”期间,我国制定的惠农政策侧重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健全医疗教育卫生体系,并通过减税增加补贴等提高农民社会福利水平。胡潮水等研究者的对策是对政府惠农政策的一种指导和补充。而2015年11月份土改意见发布,这样的对策已经得到实施,所以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土改的风险并给予针对性意见。同时,胡潮水在问题分析过程中提到的独生子女问题也随着二胎政策的颁布将得到进一步解决,因此本文将在考虑新政策前提下分析劳动力结构问题。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第一产业。良好的农业基础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没有农业所支持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安全的。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人口大国,对粮食需求在全世界都占有很大比重。全国13亿多人口的温饱、社会的安定、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等能否顺利实现,都与农业基础是否牢固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浙江农村劳动力持续不断转移,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程度已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已经出现不足。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已影响到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粮食生产的安全,“明天谁来种地?”已成为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浙江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其转移好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时必须解决的难题。为了更快地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多年奉行的政策。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每件事。在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务工这一大潮流背景下,鲜有人愿意返村或者留村务农,劳动力几乎是单方面的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发展到最后这些继续进城的劳动力已不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而是农村的“需求”劳动力。

河南省是我国的第一产粮大省,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上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薛莉娟、胡方萌曾指出,截至2012年,河南省兰考县劳动力年龄在5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数量比例近乎1∶1。但在所有受访劳动力中,50岁以下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的仅占22.88%,而在50岁以上的劳动力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占了74.07%。这意味着M村的农业劳动力已远高于国际劳动组织对行业老龄化状态的标准15%,详见表1。(表1)

通过数据不难发现,现如今即使是在中国第一产粮大省,农业生产也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虽仍有足够的壮年劳动力留在M村,但其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仅占少部分比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继续转移,那些留村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必然会陆续转移出去,最后造成农村缺乏劳动力这一问题的发生。

浙江地处沿海,由于便利的交通、历史倾向等因素,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商轻农”的省份。何小勤(2013)分析了浙江省农村的农业生产劳动力年龄结构,指出在其所调查的801户家庭共3,093人中,60岁以上老人占16.6%,远高于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 (13.26%)。在所有受访者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仅占34.9%。其中,50岁及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占被调查劳动力总数的66.8%;60岁及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占35.3%;30岁以下的农业劳动力仅占2.6%,详见表2。从表2中我们不难发现,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程度已十分严重,而女性农业劳动力所占比例高达48.5%。这两大现象折射出浙江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严峻态势。(表2)

嘉兴是浙江省的主要产粮地区,非常具有典型性。2015年8月,项目组成员分别走访了嘉兴的桐乡市凤桥村、平湖市石龙村、秀洲区王店镇等地的农村,共采访了32位农户。调研发现,嘉兴市村庄之间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相差并不明显。在普通的工作日,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年人或是暑假放假在家休息的学生。而在接受访问的32位农户中,年龄在59岁以上的占了60%。而在这60%的农户中,家庭收入主要靠农业生产的占了33.7%。其余的农户大多不把农业生产作为经济来源,高龄老人大多参加一些体力要求小又无技术含量的辅助耕种农活。嘉兴本地的农户大多已把除了口粮田以外的土地转让出去。而承包10亩以上田地的,多为外来果农。外来果农表示并不打算长期定居在嘉兴,而是会在包括嘉兴的浙江几个省内,如绍兴、台州等地不定期自由迁居。在所有的受访者中,有20%是还未参与工作的青少年。他们表示,虽然现在暂时还不确定未来具体从业方向,但都不会留村务农。

综上可知,现如今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日益严重。因缺乏20~40周岁的青壮年而造成农村劳动力断层现象明显。而在未来几年,目前仍旧从事务农的年老者会因身体素质的限制而不得不减少务农活动,而等到现在外务工的中壮年愿意回村时,他们又已迈入老年,新一代的青少年又几乎没有想要留村务农的想法。这一现象在浙江省尤为明显。浙江农村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而是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断层现象。

二、农业劳动力“年龄断层”所带来的问题

(一)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得农业经营粗放化。老年人科学文化素质低,无法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普遍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简单易操作的农作物如玉米、小麦是老年劳动力的首选劳作对象。农产品过于单一,没有地域特色,不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从而致使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二)降低土地利用率。老年人身体素质低,承受不了高力度的农业生产。又因其并非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贡献者,肩负的经济压力小,不少老年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仅为自给自足。这导致农村土地复种指数下降、土地抛荒面积增加,形成土地资源浪费,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制约“乡村农业互助合作社”的发展。目前,针对“农村劳动力年龄断层”现象,成立“乡村农业互助合作社”这一方法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一线劳动力缺乏技术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合作社规模在扩大过程中遇阻。

(四)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生产力较低的高龄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而“高龄农民”由于身体状况的约束,只能管理有限的土地。外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相关技术的支持,土地的出产率亦无法达到最佳水平。长此以往,这必将严重影响粮食的社会供给,并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三、破解浙江农业生产劳动力“年龄断层”的对策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完善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体系,从一开始就把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2、建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规范职业农民的培训、考核、发证和质量控制等工作;3、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将农业生产经营、各种农业补贴发放、土地流转等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建立起严格的农业准入制度,甚至可以将职业农民资格作为政府政策扶持的前置;4、强化农业职业教育,规范培训。鼓励农业科研院校、中介机构成立各种形式的农业职业培训学校,培养一大批符合农业产业化要求的职业农民。

(二)推进调整农业结构与经营模式,加快农业产业链形成。举办农村生活体验活动、农事景观展览等。借鉴农家乐的形式,以多样化的手段宣传农业,吸引外来游客,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经营公司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开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或综合合作社试点,着力打造一批大社强社。促进发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动的产销对接模式,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

(三)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体系普遍缺乏针对性,现实意义不大。政府应加大培训力度,同时注重技术指导人员的定期回访以收集反馈信息。农业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精力。因此,对于主动参与农业技术职业培训者,政府应给予补贴,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激发农民主动学习农业生产新技能的积极性、吸引外出务工者回村探求农业创新。另外,由于浙江的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浙江农村土地散乱不集中且农村信息较为落后,大多数本地农民未曾见识过机械利用率高的农业生产。这些因素使得当下浙江许多农村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需求并不高,这又导致农业生产机械利用率低下。因此,建议政府或相关村组织通过将土地集约化管理、加大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优势进行宣传等方法提高当地农民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需求。

(四)加快农村土地改革。现如今在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的高龄农民没有精力,更没有经济动力去管理家中所有的农田,导致农村农田闲置现象十分常见。土地承包机制改革迫在眉睫。课题为落实“土地改革”拟定“三步走”:“坚持农业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业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通过租赁、入股、转包、互换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让想种有能力种田的人有田可种。借助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经济收益,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土地改革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转让者的收益和权力,同时防止“土地垄断”的出现。为加快土地改革速度,政府应在实践试点的同时不断完善并推广改革。另外,因部分农民滥用农药、超负荷使用土地,导致土地贫瘠,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对此,政府应加快建立高标准农田,按照“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奖惩机制,推进中低产农田改进。

(五)落实惠农政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收益大幅度降低是迫使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目前政府已出台不少惠农政策但未能完全落实,因此政府需加强力度推动惠农政策,如提高补贴标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体系、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而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为农业发展后劲提供持续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潮水,张利军.农村劳动力“断层”与农业机械化[J].现代危机,2013.4.

[2]何小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研究——基于浙江省农村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3.2.

[3]吕萍,童正仙.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结构断层问题调查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8.

猜你喜欢
劳动力浙江
Mother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Dave Granlund's Cartoons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浙江医改三部曲
在自动化投入与劳动力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工业4.0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