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信 罗馨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构建了以“命运共同体”为主体的“一体同心”的同心圆结构,体现了三者的战略关联性。促进世界大家庭和谐发展,需要各国坚持“共赢主义”发展理念,弘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华,促进各国人民“互联互通”,发展人文公共外交,从而实现“中国梦”“亚洲梦”和“世界梦”的共荣共生。
关 键 词:“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6)08-0001-08
从立足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国与国“命运共同体”再到区域内“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对“命运共同体”的一次次阐释,形成了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在外交关系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此举是大格局下的大智慧,也是时代的主旋律。[1]“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其提供了解决当今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略”,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同,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命运共同体”
思想的三大论断
“命运共同体”最早来源于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具体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由此传递出了中国对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待,指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道路。摒弃“零和博弈”,倡导共赢,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还呼吁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一方面,注重本国的利益和谋求本国的生存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还需兼顾他国的利益,与世界其他国家共谋发展之道,构建和谐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因此,“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肯定,体现了中国思考人类命运发展的深邃的哲学智慧。
如今,“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本国国情,跨越重洋,正逐渐扩展到世界各个国家,体现了“开放、包容、合作”的发展愿景,在互利共赢、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中也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2014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56个民族是一家人,民族同胞之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民族与中华民族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无法分割。各民族“打碎骨头连着筋”,血肉相连,命运同担。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作主旨演讲时提出:“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4]会上提到,我们要立足于亚洲的共同体建设,实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跨越,构筑“亚洲命运”与“世界命运”的桥梁。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时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5]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地球村”的一员,每个村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世界人民的同心同力。
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时表示:“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是对未来全球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一个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6]会上提出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的大局观和统筹思维,兼顾维护自身权益和承担国际义务,同时呼吁全世界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上携手共进。
总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周边的“亲友”外交,同时放眼于世界,强调整体意识、全球思维。此理念表明了中国追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基本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共处、世界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望和“君子和而不同”观、“义利观”及“天下观”等传统哲学思想。放眼当下,地区发展速度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同心同德,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致力于建设美好家园。因此,“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其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逻辑,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长远的发展意义。
二、习近平“命运共同体”
思想的三重逻辑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无缝连接的同心圆结构,它们层层关联、层层递进,并且各有侧重。在推动其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也是促进“三体并进”、形成正向合力的基础。
(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亚洲命运共同体”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态势日益明显,亚洲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在全球化面前,在发展与国家安全面前,亚洲各个国家都不能“置身度外”,而是要共同寻求合作共赢道路和更紧密的交流合作。机遇与挑战接踵而至,如今的亚洲地区正处于冲突与和谐的矛盾体中。在此种复杂的发展情势下,需要亚洲各国同心同力,共谋发展,共渡难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亚洲命运共同体”恰逢其时,呼吁亚洲国家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中国自身的发展带动亚洲共同发展。作为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与亚洲这个整体彼此利益交融、安危与共。
亚洲地区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不仅国情不尽相同,安全利益和诉求也千差万别,但各国人民期盼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是共同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提出,都是从人民的利益福祉出发,是对人类发展命运的理性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亚洲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个别西方媒体提出的“新殖民主义”,而是对中华民族、亚洲人民乃至全人类福祉的深度关切。
“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延伸。“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利益相关、命运相连”的“共生存在”,中国的发展进步需要亚洲周边成员国的协助,亚洲的繁荣昌盛同样需要中国的参与。面对当下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坚持践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向亚洲其他国家学习,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亚洲”。同样,“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也需要中国的鼎力相助,中国能够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实现“中国梦”与“亚洲梦”的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亚洲命运共同体”也表明了中国的态度:中国愿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倡导者,也将会是积极实践者和全程参与者。
(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世界人民头顶同一片蓝天。“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并非一己之力可以促成,需要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全世界的守望相助,以及和平共处的大环境。中国是“地球村”的重要部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也须置身于世界这个大家庭中,而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大力推动。中华民族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命运”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好。”“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呼吁各族同胞“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即共同面对瞬息万变的困难形势、共担民族命运、共同营造全人类幸福生活的大环境,开创中国乃至亚洲全新的未来,而且也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铺路,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保驾护航。
同样,“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会带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要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必须要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中国提供了发展进步的空间、繁衍滋润的土壤和茁壮成长的环境。和平安稳的世界环境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发展繁荣之基,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航之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其实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二者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辩证而统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应是脱离世界而“圈地自封”,孤立中华民族的世界也将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关于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质疑声再次响起。部分西方舆论无视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和中非近50年的交往历史,将中国与非洲国家正常的友好交往扭曲为“殖民主义”,是荒谬的、怪诞的。中国将非洲视为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竭尽所能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是建立在兄弟情谊、互利共赢、普惠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与追求利润、霸权统治的殖民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更有甚者将“命运共同体”评价为“思想上的殖民”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提到“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和”可谓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核心理念。从万隆会议到“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命题,从“改革开放”到“和谐、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一直秉持的就是“世界太平”的理念。其次,中国是“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大力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大力推动亚洲发展和与周边国家的良性合作交流,并且呼吁与亚洲其他国家一道“命运同担”,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是,中国既是亚洲的一份子,更是“地球村”的村民,一直致力于实现“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的无缝对接。
对于美国提出的“中国搭便车”的观点,我们坚决反对并应予以驳斥。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是互利互惠的,并非“单方受益”。“搭车”与“被搭车”不是简单地给予或寻求利益的关系,而是双方利益共享的共赢模式。中国一直在为世界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摒弃排他性竞争,不搞“一家独享”,目的是让世界人民普遍受益,使“中国红利”成为“世界红利”。我们也一直号召世界村民们一起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快车”,这就表明了“中国态度”,即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期盼“天下太平”的中国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未来都深度关切全人类发展命运,都愿与全世界人民一道“同呼吸、共命运”,将“中华民族命运”“亚洲命运”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彼此携手共进、互利共赢、同心同力、共谋福祉、命运与共。
(三)“亚洲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亚洲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中国命运”向“人类命运”的过渡。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认为:“亚洲国家普遍意识到,‘命运共同体既是生存之道,也是发展之策,是引领亚洲迈向发展新阶段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世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7]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产生“1+1>2”的溢出效应,甚至是“2+2>4”的乘法效应。对于地区经济自由贸易,中国也提出反对“碎片化”,要“最大程度增强自由贸易安排的开放性和包容性”。[8]亚洲地区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和态势的地区之一,整体上在崛起,所以,国家间彼此增进互利互信关系,势必会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进而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今天的世界,联动效应无处不在,“蝴蝶效应”时有呈现。因此,“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无疑也会带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亚洲属于世界,亚洲人民属于“地球村”村民。两者割裂不开,割舍不掉。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言:“共同体所刻画的社会模式代表着一种类似家庭或家园的亲密关系,共同体的生活理想一直蕴藏着社会团结的诉求”。[9]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构建了“一体同心”的同心圆结构,呈现出了地域上扩展、思想上升华的特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亚洲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亚洲命运共同体”是联系“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理想和升华。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最终汇集于实现人类未来美满生活理想的长河之中,三者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实现民族间的相亲相爱、国与国的合作共享、区域间的互利共生,促进世界的繁荣发展,描绘人类发展命运的美好蓝图。
三、促进三种“命运共同体”良性
互动的现实路径
“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的具体阐释。然而,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也在悄然滋生,大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为“三股势力”,构成了人类和平生活的极大隐患。“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符合时代主题,与当下世界各国人民“思定、思稳、思和、思善”的内心愿景高度一致。诚然,目前国际上仍存在诸多冲突与矛盾,但共同发展是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团结起来”已成为当下各国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必然选择。而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同频共振,形成高度共鸣,促进各国发展的“同心同向”,合力面对挑战与风险,形成“利益相关、责任相接、命运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当下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坚持“共赢主义”的发展理念
“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新型外交理念的高频率词汇,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延伸,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新主张,是一种新的国际观,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它蕴含的价值观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这一理念也正逐步成为外交战略的“中国符号”。随着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合作共赢已成为必然选择,“共赢主义”的时代俨然来临。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亦是人类永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共赢主义”在中国的内政和外交上皆有体现。对内,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明确了全面建设惠及万民的小康社会目标,并强调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对外,中国坚定“和平外交”立场,呼吁与世界各国一道建设“大同世界”。在巴黎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气候变化,就未来发展道路形成了价值共识。巴黎气候公约的达成,代表着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代表着对“中国贡献”与“中国行动”的肯定。中国一直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一方面尽到自己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另一面也全力助推世界的共同进步,“善其身”并“惠天下”,与世界和谐共赢、共荣共生。
今日人类同住一个“地球村”,土壤相接、气息相通、命运相连。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发展不可能独善其身,更不是你争我夺的“零和博弈”。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我们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10]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责任要齐头并进,最终要惠泽全人类。诚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服从于国家的现实利益,但“单丝难成线,独木不成林”,“独立者”是渺小的,而“命运共同体”是强大的、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意味着共掌命运、共享利益和共担责任,这是建立在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前提之上的,也是扩大利益交汇点的根本动力。“共赢主义”理念的树立,需要不同国家打破固步自封的“个体本位”,登高望远,打造通往“人类命运”的“长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理念,兼容互鉴,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宣言,无疑会成为推动人类和平共处的“好声音”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音。
(二)弘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华
当今的社会是“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并存的矛盾体。近年来,地缘局势动荡、文明间摩擦不断。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曾说的那样:“冷战后的世界,冲突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11]西方崇尚“文明与野蛮”的二元思维方式,以文化较量和一己的利益考量为先。而中华文化倡导“和而不同”,追求和谐精神,强调一种圆融性思维和文化融合的态度,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的差异性,提倡与其他文化共荣共生。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础,是各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茁壮成长的生命力所在。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传统哲学观产生了推己及人的中国文化,也就有了当下“中华民族命运”与“人类命运”的对接。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和哲学观精华之大成,具有历史的延承性和当代的创新性。
一是延承了“和而不同”的和谐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和”为主旨的文化,本质上是包容性的文化,不排斥任何先进文化,有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广阔胸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传统文化中的“和同观”一脉相承,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相通”而非“相同”,追求内在和谐而非表象一致,彼此相互欣赏,平等对待,通过交流、对话、协商弱化冲突,在磨合中寻求和谐共处之道。新型国际关系的落脚点在于合作共赢,追求个体与整体共同发展、竞争与合作的对立统一,“求大同存小异”,与“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以及尊重差异性与统一性相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世界是“多元化文化的整体”,要实现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不仅要注重中华文明的继承,更需注重文化上的求同存异。文明之间或是国家间的相处模式,“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二是丰富了“义利并举”的伦理观。“正确义利观”不仅是一国内政的价值观念,更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伦理准则。古代荀子就主张“务实王道”即“义利并重”,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道义原则。无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对外援助八项原则”都体现了“立己达人”的“仁义”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不仅仅是强调中国要与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而且还要牢记国际道义和兄弟情义,对贫困国家进行适当援助,对待周边邻国要真心实意、互惠互利,做好朋友、好邻居。在传统哲学观中,“四海之内皆兄弟”及各国“远近大小如一”的思想,与当下“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高度一致。今天的中国,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尊重不同国家的国情与发展道路,积极援助其他国家,将道义责任与互利共赢完美结合,为建设大同世界提供了价值导航。“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基于伦理视角作出的正确价值判断,包含着世界大利、人类大义。
三是发展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时代观念也在变更,而“天下观”自古有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的时代理念实现了从“小我”走向“大我”、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的飞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古代中国人论‘天下,其实是想说‘世界”。[12]可见,在中国古代,“世界观”和“人类命运”意识已然产生。早在《礼记》中就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超前理念,儒家还就国与国的关系提出了“协和万邦”的构想,与当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是对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阴阳一体、中庸之道”的价值取向的生动诠释,展现出了对“天下人”命运的深度关切。中国古代“以天下为家”的家国情怀和“兼济天下”的济世观念,超越了地域概念,打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禁锢,表达了中国人民“人和、家和、国和、天下和”的美好愿望。
要实现“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共生共荣,首先需延承“和同观”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正视并科学地对待他国文化,尊重彼此的国情与历史传统,抛弃地域偏见。其次要积极开展国家间的文化对话交流,以文化上的“同心同向”凝结彼此共同的命运,真正让三种命运共同体落到实处。真正和谐的世界是“和而不同”,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以,中华民族的命运不仅取决于中华民族,更取决于全世界,而且“中华民族的命运”最终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
(三)促进世界人民“互联互通”
毫无疑问,各个国家乃至全人类之所以都可以形成这样一种共同体,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素是“利益共享”,因为国家间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不尽相同,但利益是连接彼此的纽带,是彼此间达成高度共识的关键。当然,勾勒这样一个同心圆结构,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等,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选择。
只有各国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形成“互利共生”的共同体,在区域经济合作基础上休戚与共,树立“团结、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才能促进最终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发展既要“内化”也要“外扩”,要促进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就要坚持开放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13]也就是说,中国一直奉行“计利当计天下利”的理念,主张国与国间的交流合作,寻找利益共通点和经济增长点,推动各国在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国与国关系的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需要人文交流的“软”动力。“新型国家关系”模式不仅需要经济上的合作日益紧密和谐,更需用文化交流的“软”动力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利益相符相关,心灵相连相通,命运休戚与共。通过利益融合和文化上的交流沟通,为人民搭建友谊平台,形成战略上互信一致、经贸上互通有无、人文交流友好频繁的互利共赢格局。从“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到“亚投行”的战略构想,符合国家间的利益需求,其出发点都是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惠及全球的全人类视角,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义利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的愿望,展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繁荣的责任担当。中国一次次向世界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在注重自身良性发展的同时力所能及地提供更多的全球性公共产品,坚持开放的世界观,愿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和平发展。
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镇出席第二届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14]此外还具体提出了“五个主张”,以促进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网络的互联互通作为全球化的特征之一,不仅打破了有形或无形的边界,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为全世界人民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牵线搭桥”,更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机遇,构建了全人类共同的“虚拟家园”。“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以物理空间上的互联互通实现心灵上的联结,开创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新局面,并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四)发展全方位人文公共外交
人心相聚,根本在于价值相通、认同归一。民心相通、价值认同是国家之间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根基,而只有不断加深人文交流,促进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文明碰撞,才能增进相互间的联系和了解,加深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从而以民心相通推动国家间命运相连。长期以来,中国以开放的态度推动公共外交,以共赢增进互信,在文化交流中形成包容互鉴的“共同体”。[15]不仅在官方外交中树立了富有亲和力的国家形象,还重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人文交流,促进各国人民从“手牵手、心连心”走向“同呼吸、共命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古至今,中国一直倡导包容,倡导国家间平等相待、政治上互信,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今天的中国也通过孔子学院、交换留学生等多种形式,扩大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展现中国开阔的胸襟。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也明确强调:“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工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16]
通过人文交流让和平理念深植于各国人民心中,促进各国人民的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这与“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相符合。毫无疑问,中国开放包容的外交态度所表达的盼望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心愿和诚意将谱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五)实现“中国梦”“亚洲梦”与“世界梦”的共荣共生
“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交融于“中国梦”“亚洲梦”和“世界梦”之中。“中国梦”是自强之梦,“亚洲梦”是地区发展之梦,“世界梦”是和谐大同之梦。“三梦”彼此密切相连、日益交融、交相辉映,促进中国、亚洲和世界的共同繁荣,引领全世界人民共迎挑战、共渡难关。“中国梦”迈向“世界梦”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逐梦之路、长征之路,而中国愿做先行者、领路人,为世界和平注入“中国动力”。同在一个“地球村”、同处一个“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和谐美满、繁荣共赢的大同世界应当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
梦想是相连相通的。“中国梦”与“亚洲梦”息息相关、与非洲发展梦相接、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融。因此,中国、亚洲和世界要携起手来、共同圆梦。中国的发展利己利人,既造福亚洲亦惠及全球,“中国机遇”即“世界机遇”。“中国梦”的实现是落脚点、示范点,继而与“亚洲梦”连成一线,最终落实到“世界梦”这个“面”上。促进“三梦”的共荣共生,就要扩大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实现点线面的有机互动、齐头并进。中国一直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为“中国梦”“亚洲梦”“世界梦”寻觅和谐的共振频率,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
【参考文献】
[1]郑必坚.世界热议中国:寻求共同繁荣之路[M].中信出版社,201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9.
[4]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8.
[5]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6]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01.
[7]周文重.“命运共同体”设置凝共识[N].人民日报,2015-03-18.
[8]习近平.亚太自贸区承载共同繁荣的使命——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1-21.
[9]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10]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书面采访[N].人民日报,2013-06-01(3).
[11]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10.
[1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3]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EB/OL].http://www.caixin.com/2015-10-29/100867990.html.
[14]习近平.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新华日报,2015-12-16.
[15]李海龙.论“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中国实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16]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新华日报,2013-10-25.
(责任编辑:高 静)
The Logical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Thought by Xi Jinping
Zhou Xianxin,Luo Xin
Abstract: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ussions on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humankind”,“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sia”,etc.,has constructed the concentric circle structure of “integration with one heart” that takes “a community of destiny” as the subject and has shown the three parties' strategic relevance.To accelerate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big family of the world,we have a need for each country to insist on the development idea of “win-win principle”,to promote the essence of China's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ought,to accelerate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communication” of people of all countries,to develop public diplomacy for humanity,and consequently,to realize co-prosperity and coexistence of “China Dream”,“Asia Dream” and “World Dream”.
Key words:“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sia”;“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humank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