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据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借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思想品德学科应当以“公民素养”为核心素养,着力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法治意识、国家认同”,并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学科关键能力“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行动力”。由此,构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模型。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模型构建;学科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3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正在进行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以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目前,教育部还未启动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笔者借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方法及要素界定,以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基础,尝试提出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模型建构(见下图)的思考。
一、从课程目标确立学科核心素养——公民素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鉴于此,笔者认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应是“公民素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公民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公民素养”的实现。
近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大核心素养。思想品德课程将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哪些具有学科特质的素养?朱明光教授认为:要“辨识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有这样几个视点: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1]。“公民素养”这一核心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殊性,尽量缩小了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外延的重叠,避免出现包容关系。同时,“公民素养”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的要求。当然这种特殊性并不是绝对的,其他学科中也能体现“公民素养”,但在思想品德学科中有明显的侧重。
二、从课程内容提炼学科核心素养之构成要素
朱明光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要立足于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但素养要素的命名不能不考虑课程内容。这是因为,依据核心素养选择与整合的课程内容,毕竟源于不同的学科分类。命名核心素养,此学科之所以不同于彼学科,仍然取决于学科内容的差异,否则难以避免雷同”[2]。高中思想政治课标组专家提出了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构成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和魂魄;‘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主体性)要求;‘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3]。
笔者借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方法及内容界定,结合思想品德课程“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的内容,认为围绕“公民素养”,思想品德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法治意识、国家认同素养。
1.心理健康素养,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学生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良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2.思想品德素养,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学生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
3.法治意识素养,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宪法和法律信仰与崇敬,把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积极主动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培养合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4.国家认同素养,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我国的国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相关价值观念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接纳、赞同的情感体验,主要包括对国家的道路认同、制度认同、理论认同以及公民身份认同等。
基于“公民素养”的以上四个要素相互交融、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公民素养是本课程学科素养培育的总目标,“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法治意识、国家认同”是“公民素养”的构成要素。其中,心理健康决定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培育合格公民的前提;思想道德体现着学生的道德水平,是培育合格公民的重要支柱;法治意识体现着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培育合格公民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国家认同决定了培育公民的方向。
秋季使用的七年级新教材,课程名称将由“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的修改,保留了原有的“思想品德”核心要素,进一步突出本课程在法治建设方面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战略部署,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课程名称的修改,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不是说“心理健康”“国家认同”的素养培育不需要、不重要了,而是更加突出本课程的两个核心要素——思想道德和法治意识。思想道德和法治意识,也是培育“心理健康”和“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例如,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宪法教育,在宪法中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从这个角度而言,培育“法治意识”有利于强化“国家认同”。
三、从课程能力探寻学科素养之关键能力
要实现上述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必备的学科关键能力有哪些?考虑一种学科能力的构成,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某学科的一般能力是这种学科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其次,某学科的基本认知要求是构成这种学科能力的基本成分。第三,某学科能力的结构应有思维品质的参与。正如林崇德教授所说:“学科能力具有系统性,它是一种结构,并且是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统一。” [4]而学科关键能力源于学科能力,是学科能力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能力,或者是使该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能力。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关键能力是思辨力、调适力、信念力和行动力。[5]
所谓调适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中生能使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内部心理活动进行调节适应,对个人和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进行调节适应,能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性发展的能力。思想品德学科调适力具体需要培养的能力有:认知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分辨是非能力、自我效能感、抗逆能力、自决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所谓思辨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中生能运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方法看待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独立思考,从而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思想品德学科思辨力具体需要培养的能力有: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鉴别筛选能力、评价能力、辩护性解释能力、说服性论证能力等。
信念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经历体验与实践,将外在的理念、知识、技能,经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内化为永恒持久并受用一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思想品德学科信念力具体需要培养的能力有:道德信念、法治信仰、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等。
行动力是指学生能应用本学科思维方法来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调节情绪和人际关系、参与解决矛盾和问题、采取某种行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思想品德学科行动力具体需要培养的能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调节自我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共同参与政治的能力、环境保护的能力等。
思想品德学科“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行动力”是培育 “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法治意识、国家认同”素养的关键能力,是实现“公民素养”培养目标的路径。调适力是作为“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其目的是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性发展;思辨力帮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和多元价值理念进行判断和选择,以免在多样信息中“迷航”;在反思、判断、选择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信念,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独有的信念的支持下,指导自己开展社会实践。行动力的培育过程又进一步修正、调整调适力、思辨力和信念力。思想品德学科在培养学生“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行动力”等关键能力的过程中,同步培育公民所必须“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法治意识、国家认同”。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模型构建,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2]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6(1).
[3]朱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6(5).
[4]林崇德.论学科能力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1).
[5]戴慧.论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J].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参考,2016(1).
(作者单位:常州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常州 213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