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志萍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各种因素综合的作用,而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和必要的手段,其中课堂提问的问题设置对提问效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课堂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富有创造性、科学性、艺术性的课堂问题设置。下面仅就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问题针对性强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提问之前必须要对提问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仔细考虑,做到深思熟虑,心中有数。如果教师做到所提的问题围绕教学中心、关键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使提问有明确的针对性。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在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开发。例如,为了讲述 “惯性和惯性定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在乘车时,当车遇到突发事件突然刹车时,乘车人会有什么反应?如果车里不是人而是木块,木块又会怎样运动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教师通过这些学生经常看到而又不能解释的现象的提问,既围绕课题的中心,又抓住了学生迫切想找到问题答案的心理,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问题启发思考
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是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客观世界。然而只有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才会激发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如果问题的设置,学生不用思考,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就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设计就需要下功夫,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耗其思维的火花,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顺利地完成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自由落体运动》可以这样提问学生: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举例说明。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学生很容易说出来(一张纸和一块石头同时落下,石头会先落地)。再问:一样重的物体呢?比如:相同的两张纸,将其中一张揉成团,另一张展开,同时下落会怎么样?先让学生猜想,按照前一个问题的思维,应该是一同落下。然后再演示,结果是纸团先落地。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受到空气的阻力。接着提问:那么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教师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引出自由落体定义。这样的课堂提问围绕中心,既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又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巧妙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也使提问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三、问题要有梯度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表现在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上。教师所提的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很好地引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问题过浅,学生虽然能对答如流,但学生的思维、能力等都得不到有效训练,甚至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太难,又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能达到的水平,他们想吃树上的“果子”,但怎么也摘不到,这样就会使学生心灰意冷。这样的问题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给学生当头一棒,失去学习的动力。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根据具体的问题难易程度,多设计一些不同程度类型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将一个边长为3 cm,密度是0.6 g/cm3的正方体放到水中,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少?按照学生的一般思路,要求水对木块底部的压强,需要求出木块底部所处的深度,然后再求压强。在出示这道题以前先提这样两个问题:计算压强的一般方法是什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即使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会在一步步提示下找出答案。
四、问题帮助解决迷惑
所谓问点,就是指提出问题的切入点。一般来说,问点应选在知识的关键之处,问在学生感到困惑之处,这样对问题的解决将有“茅塞顿开”的作用。比如,质量为m的物体从与水平方向成15°的地面上下滑,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u,求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初学时,很多学生会写成f=umg,原因是学生对物体间的正压力理解不够透彻。如果教师先设问:物体与地面间的正压力是多少?显然学生能够判断出正压力为mgsin15°,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五、问题要突破重难点
从物理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提问应选择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式的干扰时,教师及时提问以便排除学生的障碍,使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对于初接触这个知识点的学生,经常会把向心力当作物体受到的力中的一种,这是一个难点。可以用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学生已经对浮力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这样提问: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会回答: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接着提问:在受力分析时,已经考虑到浮力,还会再分析上下表面压力吗?当然不会。同样,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我们对物体进行了受力分析,并求出了合力,也就找到了向心力。
总之,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几乎在每一节课中都要精心设计不同水平的形式多样的提问,成功的问题设置,可以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明确学习内容。使其主动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物理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可以根据信息反馈来诊断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难,评价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教学活动的进程。同时,也是对教师课堂效果的当堂检验,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
参考文献:
赵素萍.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J].成才之路,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