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侠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新的素质教育形势下,如何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上好音乐课,上好课外活动,在我脑海里产生新的想法,就是把戏曲引入校园、引进课堂,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因为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包含了文学、舞蹈、美术、杂技、武术和演员表演等各种因素的艺术。通过对地方戏曲的学习、研究来提高学生对戏曲的综合鉴赏审美观,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高雅的艺术情趣,让戏曲这朵艺术奇葩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逐步形成校园内一支健康的主旋律。同时,新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是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给学校的均衡发展,给教师的专业发展,给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舞台。
通过学生对戏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一般特征和历史发展;了解家乡所在区域自然与地理的概况;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艺术与民俗;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当代社会与生活;通过舞台艺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校戏曲文化课程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设的一门整合了区域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活动型、综合性课程。戏曲文化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它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价值关联的文化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课程目标并非局限在某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戏曲《卖水》《风雪配》等。另一方面,它是对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人物、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进行高度整合而产生的课程,兼具了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如戏曲《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收姜维》《天仙配》等。
戏曲文化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经验。一方面,课程是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获得人文滋养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如两夹弦《三拉房》、豫剧《挎红》等。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选择主要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优良的表演方式,如《苏三起解》《对花枪》等。
学校领导对弘扬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进课堂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特色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戏曲演唱,音乐教师进行教、练指导。在音乐教学中讲到民歌时,我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戏曲,开展“学唱戏曲”的活动;体育教学中我们把韵律操作为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中国传统运动、戏曲基本动作引入体育课中;美术教学中加入脸谱的绘画等。在校园的文化廊下、墙壁文化等,学生都能看到戏曲的倩影,同时也能经常看到孩子们互相切磋,互相指导动作。他们把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动作彼此表演,看看动作中还有什么不到位的,讨论一下该如何改正才能做得最好。这样就避免了把校本课程孤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真正达到了综合实践的目的。在强调学科整合的今天,我们认为只有融合了校本化内容,才有利于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开发,才有利于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学校还不定期聘请两夹弦剧团的专家老师来校给予专门指导,请他们纠正唱腔、表演的步法和手法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唱词力争优美隽永,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唱腔唱词力求迷人、亲切,清新的话语体系,让校园戏曲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自己所教的班级、小组为整体进行戏曲教学。把最新的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及时总结。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一些文艺演出和县市电视节目,并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励,我编排的戏曲《爱心家园》荣获全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我执教的《看大戏》荣获菏泽市电化教学二等奖,同时被评为菏泽市教学能手;我主持的菏泽市教学研究课题“地方戏《两夹弦》”获得成功结题。我还为我校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六·一”艺术节,我排演的戏曲《说唱脸谱》《卖水》、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越剧《收姜维》、曲剧《风雪配》、大平调《三传令》、枣梆《蝴蝶杯》、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小二黑结婚》《拷红》《朝阳沟》《洼洼地里好庄稼》、两夹弦《三拉房》《王宝钏》《爱心家园》等都搬上了舞台。活跃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戏曲教学的设计尽量以唱为主要呈现方式,注重实践性。强调与身边文化的密切联系,将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讨论、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戏曲文化课程的建构不应仅停留在“乡土气息”上,力求彰显戏曲的文化品位,弘扬文化精神。把戏曲文化教学呈现得美一点,再美一点,既有美的内容,也有优美的形式。我认为,只有美的,才会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现实与超越的统一;美,才符合戏曲文化课程的意韵;美,才能让孩子们更愿意触摸历史,亲近家乡,自觉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美,才会使学习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邓琪瑛.关于“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的探索[J].创新, 2009(10).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