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空隙,走出盲点

2016-05-14 01:40陈六一
新教师 2016年8期
关键词:粒米盲点空隙

陈六一

很多时候,学生的课堂生成与教师的预设发生矛盾,往往是由于学生存在着概念空隙与认知盲点所引起。换句话说,课堂中,师生需要通过最近发展区的互动,将新知同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或将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组合,旧知顺应新知,才能达成数学实现。

一、寻找逻辑与概念间的空隙

【教学片段1】感知一亿。

师:同学们,刚才的故事中提到了一亿粒米,(板书:100000000)一亿,看到这个数你有什么感觉?你能描述一下一亿有多大吗?

生:1亿相当于10个一千万。

生:1亿相当于100个一百万。

生:1亿就是100000000个一。

师:看来大家对一亿已经有些了解了,那同学们猜一猜,数一亿粒大米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生:30分钟。

生:也许3个小时。

生:我想可能需要3天吧。

【赏析】

柯老师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接力赛似的答着:“一亿相当于10个一千万。”“一亿相当于100个一百万。”“一亿就是100000000个一。”似乎学生对一亿的大小挺有感觉,可当柯老师接着询问:“同学们猜一猜,数一亿粒大米可能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对一亿的“无知”,一下便暴露了。原来,学生不会把数学知识拉到自己身边,一亿的“逻辑”与一亿的“概念”便产生了空隙。

儿童的概念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抽象化阶段,儿童对有关对象确认出某种属性;二是类化阶段,儿童对这些属性进一步抽象,只考虑属性的相似性,忽略其他属性的差异性;三是辨别阶段,儿童不仅认同共同属性,同时还能区分不同属性,初步形成分类能力。为了填补“一亿多大”的“概念空隙”,帮助学生一步步丰盈表征,使得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形象的情景抽象化,终而识别“一亿多大”。所以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柯老师组织下列活动便成了必然:第一步,数100粒大米,再根据数100粒大米用的时间,推算出数一亿粒大米要多久;如“教学片段2”。第二步,转化数一亿粒大米的秒数为天数、年数,如“教学片段3”。第三步,先称出100粒大米有多重,再推算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以及第四步,课堂现场捕捉学生“数一亿”的素材,开展“数一亿本数学书有多厚”“数一亿枚硬币叠起来有多厚”“一亿个同学手拉手有多长”等研究。

二、顺应已知与新知间的落差

【教学片段2】聚焦于数。

师:老师欣赏你们的大胆猜测,不过这样的猜测缺乏依据。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比较确切地知道数一亿粒大米要多长时间呢?

生:数一数并计时。

师:不错,实践出真知。不过根据同学们刚才的猜测,数一亿粒米需要的时间可不少啊!那我们这节课都用来数大米吗?

学生摇头。

师:是的,这可不行啊,那我们该怎么数呢?

生:先看看数100粒大米要多长时间,再根据数100粒大米用的时间,推算出数一亿粒大米要多久。

师:哦,推算,听上去是个好方法,你准备怎么推算?

生:知道了数100粒米的时间,就可以先推算出数1000粒米的时间,再推算出数10000粒……10000000粒米的时间,最后推算出数一亿粒米的时间。

【赏析】

学生并非带着空空的脑袋走进课堂,即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他们闻所未闻,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总有过去的解题方法、数学经验、思维策略等,悄然影响着新课的学习。建构主义指出: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

学生的这些数学现实是继续学习的基点,但也是继续学习的障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在一个单位时间里数多少东西的经验,于是四年级的学生自然会生出这样的思考路径:“可以先看1分钟数多少粒大米,然后再算数1亿粒大米需要多少时间。”这种思维不但不是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方法的习得。本节课的主旨应是掌握“先数100粒米,利用数100粒米的时间推算出数100000000粒米的时间。”其实在教学前测与第一次磨课中,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前述思维策略,可见,教材的主旨思维是学生的盲点。

因此,教学中,柯老师针对“怎么帮助学生快速联想到先数100粒米”这一数学现实中的盲点,着力组织了两个问题:“数一亿粒米需要的时间可不少啊!那我们这节课都用来数大米吗?”和“那我们该怎么数呢?”这样把思维的重心聚焦在“怎么数”上,而不是算时间来完成题目,于是学生的正确推理得以实现。“教学片段3”的教学也就从“实然”状态趋向了“应然”结果。

【教学片段3】推理。

师:依我们班数得最快的速度计算,数1000粒大米要480秒,怎么想的?

生:1000粒是10个100粒,也就是要数10个48秒。

师:照这样推算,(板书:推算)数10000粒呢?

生:4800秒。

师:好,剩下的请同学来推算,谁的小手举得最快,老师就喊谁回答。

生1:48000秒。

生2:480000秒。

生3:4800000秒。

生4:48000000秒。

教师依次板书学生反馈的时间。

师:原来数一亿粒大米要48000000秒!刚才这位同学猜测数一亿粒大米可能需要3天,那我们就来计算一下数一亿粒大米到底要多少天?

生5:先把秒变成分,再把分变成时,接着把时变成天。

生6:48000000÷60=800000分。

生7:60分钟就是1小时,看800000分里有多少个60分,就是800000÷60约等于13333时。

生8:因为一天有24小时,13333÷24约等于556天。

师:556天大约是多少年?

生:差不多1年半。

师:原来照刚才那样的速度,数一亿粒大米不吃不睡大约要1年半啊!同学们,现在想一想老师能给大家带来一亿粒大米吗?为什么?谁愿意帮老师做一下解释?

三、搭建空隙与盲点间的脚手架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数学教师的问题设计提供了路径:启发时,我们问得太难,学生会感到局促茫然;问得简单,则又挫伤了学生挑战的欲望。其实,课堂中我们也时常发现,如果一节课顺风顺水,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所有的课堂问题,貌似掌握了课堂知识,实质上这节课的教学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几乎没有帮助。只有一路磕磕绊绊,看似全明白了,但一深究,却漏洞百出,学生再千方百计自圆其说或者自我否定,才能收获真正的成长。

比照理论,回头审视“教学片段3”的教学过程,柯老师提供的“脚手架”具有空间弹性,加之让学生对比自己本有的“30分钟”“3个小时”“3个月”的原始起点,使得学生对真实的答案应该是多少产生好奇。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也不乏教师待学生推算出“数一亿粒米需要大约48000000秒”后,会立即提出问题:“48000000秒等于多少分钟?”随后紧接着提问:“800000分等于多少时?”“13333时等于多少天?”

两种教法,做了同样数量的题目,学生思维的发展却不一样。让学生计算“48000000秒等于多少分钟?”“800000分等于多少时?”“13333时等于多少天?”之类连串的问题,学生能顺势一下子列出算式,但是“脚手架”过于短促,思维的空间就狭窄。而柯老师提出的“想不想计算一下数一亿粒大米到底要多少天?”学生不能一下子列出一个具体的算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得自己搭建一些辅助的“脚手架”,思维的空间便能得以延展。这样的好处无疑是学生通过教师的组织,实现了基尔帕特里克的教学愿景:“问题并不是由别人给你的,因为,你必须构建出你自己的问题。”

综上所述,教学中通过探寻学生的数学起点,及时捕捉学生的概念空隙与认知盲点,组织具备一定弹性空间的脚手架,引领学生看见思维的阳光,方是教师角色作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粒米盲点空隙
粒米千滴汗
抓安全“盲点” 防“乐极生悲”
空隙
北京楼市新政封堵防炒作空隙
盲点
莫被亮点遮盲点
一张纸与一座山
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