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媛
摘要 以机械基础教学为例,提出一套教学新方案——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 机械基础;机械专业;形象思维;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8-0124-02
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技术课,它主要对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使用维护及基本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讲解和介绍。由于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多,领域面广,用到的计算公式不少,难度高的复杂的计算也不多,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但由于近年来职校录用的生源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基础较差,自学能力普遍较低,加上对机械方面的知识接触得较少,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职校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必须对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创新。
1 建立创新教育观念
职校类教育要迎合时代的要求,培养技术能力强、就业基础好的优秀毕业生,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教育特点,制订出一套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案和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创新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也离不开教育方法的创新。学生在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职校教学改革的主题。把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把创新发展作为教学目标,把课堂教学方法改进作为改革手段,构建一个人才综合培养新模式。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在机械基础课堂教学创新方面的看法。
培养创新人才,更新教育观念是核心 要适应新时代的就业市场竞争,培养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创造型、开拓型、复合型的特点,应使学生具有较广的机械领域知识面、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信息分析、接受和创新能力。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表达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是他们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现代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对机械基础这门机械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要培养出高精尖的技术工人,必须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改进。
1)树立正确的自主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传授得多,与学生课堂互动或让学生参与实践学习少,学生被动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听,存在死记硬背的情况,教学工作基本变成教师单方面进行的知识灌输,教学效果非常不好,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没有能够及时消化和融会贯通。因此,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他们的自学能力,增强自主教育意识,增强自主教育观念。
2)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踏入社会后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获得相应的社会职位。在新闻广播和网络中发现许多刚刚踏入社会的新人中,因出现一点儿小事就与单位领导、同事或舍友产生矛盾,进而激化发生辞职或刑事犯罪等事件。究其原因,与教育存在短板有很大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单纯把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作为教学质量衡量的标准,甚至像九年义务教育一样,以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标准,离职校教学育人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身心健康发展和情商教育都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让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获得健全的人格的养成;既拥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这才是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
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职业教育中教师是最活跃的因素,承担着教育创新的主要任务。新时代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正确教师观,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努力创新。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品质:自身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具有组建创新型班集体的潜力,具有创设一个充满宽容、理解和和谐气氛的班级的能力,能始终坚持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具有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能力。
为达到上述要求,必须想办法让教师进步,给教师提供自我进步和创新的土壤。为此,要求教师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教学转变,使教师能够参加别的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不断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还需要经常参与校内科研工作,拓宽知识面,加大对本学科、本行业的了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有的知识之间有着联系性,学生很容易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系统;有的知识较零散,很难形成系统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创新型人才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出更为细致的要求。学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为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高校必须精确把握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为此,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改变教学模式,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运用比喻、概括等方式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这些知识并且能牢固地掌握他们,同时还使学生学会用另一种思路和方法认识问题,开拓学生的思路。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教学,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如在教授蜗杆传动受力和分析蜗轮转向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将确定方法总结为简洁易懂、朗朗上口的口诀:“左旋左手,右旋右手,四指转向,拇指进向,由退定向,不进则退。”这种方式不但能让学生快速记忆,更能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求教师拥有创新意识,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传统的机械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本理论的传授上,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从属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不敢向教师提出问题,缺乏怀疑精神。
面对新时期的要求,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生产实例进行讲解和学习,鼓励学生提问,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良好平台。如在讲授凸轮机构和连杆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缝纫机、破碎机、修鞋机和挖土机等具体实物联系起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力,对学生创新思维素质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提高形象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和想象,而很多理论和发现也正是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推动下发生和发展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不断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
增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对知识有着直观的认识,实践性教学对于能力的形成和知识的直观获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不断培养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因此,增强实践教学,使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程教学中,只有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多接触生产现场,对生产设备增加直观了解,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如参观实验室、生产车间、陈列室,参与实验活动,组织现场教学及进行电化教学等,不断积累实践知识,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求知欲。
3 结语
总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只有通过不断地丰富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使职业教育得到很大的创新和长足的进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德才兼备、综合能力强的优秀技术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