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红为什么不想上学了”

2016-05-14 23:39王珊李楠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8期
关键词:上学效应作文

王珊 李楠

【摘 要】教师期望对学生有高低之分,学生对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做出相应反映。用教师期望理论为切入点,对“于晓红为什么不想上学了”个体案例进行分析。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师期望

一、引言

身为教师这个职业,最能体现出价值的就是能教到好学生,能把学生教好,让学生爱学习,乐学习。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师期望效应”。它的由来是在196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实施了一项教学实验。实验者随机选出一部分学生,向教师谎称这些学生极具潜力,日后将大有作为。教师因此对这些学生刮目相看、寄予厚望。8个月后研究者发现这些学生不管在学业上还是智力上都比其他学生发展快。实验表明,教师的期望影 响了教师的言行。教师就会以种种途径对这些学生流露出信任、赞许和喜爱,使学生深受激励。为了使自己与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印象相一致,学生努力沿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最终促成教师期望的实现。这就是教师期望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

二、研究背景

教师期望效应也称“教师期待”,朱智贤先生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期望的定义是“期望,亦称期待,预期。即一种可变化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对外界信息不断的经验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因而它是一种认知变量,是信念价值动机。”

教育心理学成果表明:认知过程与情感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心和真情期望会激励自己的教育对象,造成戏剧性的教育效果。另外,教育实践也表明:当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时,常会用赞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并给予他们更多关心、指导和鼓励,同时,这种期望也会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激励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来调节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而取得显著的进步,教师的期望是学生自我应验的预言。

基于教师期望的研究视角,拟对二年级学生于晓红进行深入了解,采用开放式访谈形式,找出她不想上学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三、研究案例

在Y小学有一个叫于晓红的女生,她正在读二年级,她平时是一个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女生,在班里是个听话,同时又很想惹老师注意的一个女生。

某天,听课任老师说,于晓红她不想上学了,这是怎么情况呢?那天,于晓红母亲来送她上学,等到于晓红进教室了,我刚好下节课要给她上课,就找她谈了谈,我说:“晓红,在老师这里上作文课感觉怎么样呀?”她还是像往常那个腼腆的样子,抿了抿嘴唇,小声的说着:“还不错,老师。”我接着笑眯眯地说:“晓红,老师呢,觉得你平时是一副乖乖女的形象,一直觉得你是一个听话的女孩儿,老师想不明白你为什么会有不想上课的想法呢?”晓红很规矩的站在里,两手紧贴裤缝,抿了抿嘴唇说:“没有呀,谁跟你说的我不想上学,老师?”我感觉她有点小紧张,便微笑的看着她,用手抚摸着她的头,说:“老师没别的意思,只是想知道你自己说出真正的原因,虽然我知道是因为老师对你要求严格,让你感觉压力大,可你才小学二年级,在作文方面老师对你的要求是比较高一些,你不要因为这几次你作文写得不好,让你重写了,你就有挫败感了,觉得写作文好难,没意思了,就不想上学了?”晓红听了我说这个话,惊奇的看着我,她语速很快地问道:“老师,你怎知道?谁告诉你的哦?”看着她那小脸的样子,我感觉自己一下子有个念头在那里,在心里默默的问自己,是否对这几个学生的要求高了一些。

教师期望效应除了表现为正效应以外,同时也会产生负效应,即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所产生的反感、对抗或不予理睬的态度和行为。于晓红在这里并没有出现这些情况,她只是对其自身的否定,对其要求作文重写的目的,作为教师的我是为了她能写的更好,但表达的方式还是很严厉的批评她,没有鼓励的因素在里面,让于晓红有挫败感,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我对学生的教师期望是于晓红在经过努力仍无法达到教师的高期望时,她因此而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并丧失自信心。教师期望产生的负效应往往严重地影响学生的情绪、行为和最终学习成果。

对于晓红的高期望值却最终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导致不想上学。知道这个消息是培训班校长告诉我的,所以找于晓红谈完话之后,在放学的时候,我又单独的找她妈妈谈话,她妈妈似乎很开心我能直接找她谈话,还把话说得这么明白,我说:“晓红妈妈,你好。我是你女儿的作文老师,听校长说晓红不想上学,是因为我这几次叫她重写作文了。”晓红妈妈微笑地说:“是的,她早上就不肯来,我就问了她原因,她说这几次作文重写了,就没有信心再上作文课了,我还对她讲老师这是为了她好,才把她弄来上学了。所以送完她教室之后,我就把她情况跟校长讲了,没想到校长这么快就跟你反映了。”我看到晓红母亲如此通情达理,她说话的措词字里行间也是很赞同我的做法,我们俩对晓红的学习期望值高是一样的,但是都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自身能力情况,导致适得其反。

非常可能的事,当今学生很可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沟通交流对象和信息时,却循着他们自己设想的方向发展、因而他们更具有个性、更具有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对教师的期望“视而不见”。所以说,教师的期望效应的效果能有多少?值得我们讨论和思考。

四、讨论与反思

从于晓红此次事件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其学生作为教师期望的对象,越是讨人喜欢的孩子,教师对其期望值越高。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来讲就像是“镜像效应”,学生通过把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当做镜子来了解自己的情形,因此教师期望的区别对待会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自我概念和归因方式,进而影响对课堂的参与方式与互动行为。期望教育的核心就是爱、期望和信任,教师应当对每个学生都寄予正确而合理的期望,调动起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他们的自信,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己,都有成功的潜力,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参考文献】

[1]左金娣.“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和应用[J].沈阳教育学院院报,2005(4)

[2]刘刚.对教育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反思[J].昌吉学院学报,2008(5)

[3]蒋京川.论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过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4-46

猜你喜欢
上学效应作文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上学啦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