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玉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的同时,也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动”能让课堂教学气氛热闹,让学生思维活跃,让学生活泼有生气,而“静”则能给予学生自主思索、回味、感悟的空间和时间。“动”与“静”在课堂教学中既矛盾又统一,只有让数学课堂“动”与“静”相得益彰、有机结合,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学生活动动静相宜,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动”“静”结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因此,数学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是否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否让学生动起来”成了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尺。课堂上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合作,可谓是热闹非凡,充满生机。“动”能让课堂教学气氛热闹,让学生思维活跃,让学生活泼有生气,而“静”则能给予学生自主思索、回味、感悟的空间和时间。只有让数学课堂“动”与“静”相得益彰、有机统一,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学生活动动静相宜,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动”起来
开放、创新是课改的灵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封闭、枯燥的学习氛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恰当地使用教具,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和脑等感觉器官,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全方位、多层次地吸引学生,增加学生信息获取量。这样,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愉快。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新教材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体、球这些物体并了解它们的特征后,专门安排了“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这样的练习活动。根据这材料,我在课中组织开展了“人人争当小小设计师”这一儿童喜爱的活动,把课堂气氛推向又一高潮。各小组成员跃跃欲试,他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搭出了各具特色的东西。如彩虹桥、高桥、火车、飞机、机器人,还有一个小朋友搭出了带滑梯的桥,说既省时间又能省力,真是奇思妙想,推陈出新,学生的非凡创造力又一次得到展示。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动手、动脑、动口以及操作与思维表达相结合的过程。
二、数学课也要让学生“静”下来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学生用心思考的地方。科学概念的建立、规律的领悟和应用、学科知识的系统建构无不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深思、沉思、静思。因此,数学课堂中同样要体现“静”,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做到静读、静思、静悟、静练。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一种常用方式,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常用手段。教师设问之后,要等待学生静静地思考。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往往包括对现象的观察,分清矛盾的主次,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由生动的具体到科学的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维加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悟,让学生真正悟透其中的道理,理解其本质,方能举一反三。
当然,动与静都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当静之处则静,当动之处则动,动与静结合方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本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小黑板、挂图等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由“静”变“动”,这是教育的进步。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想象,感觉到抽象而有难度时,就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演示过程中,动态的画面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圆的分、拉、移、拼的一系列变换,使从“圆”到“长方形”的转变过程生动而形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也就变得浅显而易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媒体对于教学只能是一个辅助工具,它的运用也要讲究实效性,要为教学有效服务,使用要恰当、合理、适时,有实效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为课堂教学增效、增彩的作用。
三、辨证的看待数学课堂中的“动”与“静”
生动活泼的课堂确实是课堂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缓解学生学习疲劳。但课上一味地让学生“动”起来,只会使学生情绪浮躁,不会思考。反之,“静”态课堂学生的心都“静”下来了,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孩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太安静的课堂又会让人觉得死气沉沉,学生反应迟钝,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数学课堂既要找准时机让学生“动”起来,又要把控全局,让课堂静得下来,安静的背后是学生汹涌澎湃的思维碰撞。例如,我们在教学西师版小学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中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我们要大胆的让学生动起来。同样,我们在让学生和教师归纳结论时要让学生静下来,用灵动的思维跟着老师一起得出圆的周长这一问题。其实没有绝对的“动”态课堂,也没有绝对的“静”态课堂。动静有效地结合才能使课堂扎实有效,魅力无穷,即该“动”就“动”,该“静”则“静”。
四、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动”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在课堂上更是蠢蠢欲动。既然压抑孩子一动不动是不可能的,那就不妨顺应他们的天性,让孩子动起来,让学生“动”出点名堂,“动”出点乐趣,让孩子在“动”中有所得。课堂教学也具有自身变化发展的节奏,一味地动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机会,会导致课堂教学“虚假繁荣”;一味地静,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充分发挥,会使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气,当然也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将“动”与“静”有机统一,追求“动”与“静”节奏的和谐,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较高境界,共创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共振”,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艺术魅力,心随我“动”,“静”彩无限,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我请学生讨论得到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与圆柱体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得出公式后,我又请学生闭上眼睛,回忆剪、推导的过程,让学生把刚才的表象抽象成数学公式,并弄清其中的关系,体现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有动有静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知识认知规律,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充分发挥课堂学习的主要阵地作用,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宋秋前著.《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
[3]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