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英
【摘 要】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是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新的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能激励学生的主动性,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时生成,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实施数学活动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体验,促进学生提升自主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
所谓数学课活动化教学:是指数学课上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探索活动,注重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这样一种教学形式。在数学课中进行活动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积极落实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抓好课堂这个主阵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提倡一个“动”字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但我们组的教师在教学时给了学生操作活动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出来。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又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试验。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又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突出一个“活”字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在数学活动化教学中,我们要突出一个“活”字,即思维活、思路活、做法活。例如,在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时,例1、例2时均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列出两种算式即:8+4=12 4+8=12 (8+6)+4=18 8+(6+4)=18。以后,讨论、独立发现规律,即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教学例3,425+580+75时,可让学生观察、分析后独立思考,课堂上采用了“看、想、议、归”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看发现问题,再通过大脑思考及相互讨论,辅之以教师点拨,让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这样学生学得容易、有趣、灵活、既掌握了知识,又活跃了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例如,在教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在生活中出现在哪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要学生学会数学,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发挥、发展、创新数学。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如有一题是讲幼儿园买面包,一个班15个学生买哪两盒合适,有三盒供学生选择:6个、8个、9个,有的孩子就提出要多买两个给老师吃。而在计算连减时,有学生依生活实景,想出了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去减这个和的办法。其实这些孩子能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足见,练习中的那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学会生存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强调一个“新”字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化教学中,我们更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能力。比方说: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写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小数,老师提问后就在黑板上有意写出了这样的几个小数,0.1;0.10;0.100,并在他们的后面都写上了单位名称米,让学生猜一下,这三个小数相等吗?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不相等,这时老师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启发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想一下,有几种方法可以证明他们是相等的?学生就进行分组活动。经过热烈的讨论,他们想出了好几种方法。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可以画一画,再比较;有的说:可以在米尺上找一找;有的则说:用前面学过的计数单位也可以进行说明……学生想出来的办法可真多,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肯定和认可,对他们的新发现加以赏识,报以赞扬!学生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自己归纳出了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个性质。老师的教学创新,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在数学课中,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给学生动手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探索新知的机会,在“动”字、“活”字,“新”字上做文章,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就一定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传授了某些知识,学生一定拥有可持续性学习的资本和能力。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完美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屈伟红.《科教文汇旬刊》,2007(1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