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昌强
【摘 要】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堂教学中,预习是确保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基础和保障。在农村小学语文中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通过预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立足于农村小学语文中段的学习,阐述在课堂教学中,课前自主预习习惯培养的意义、现状以及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意义;现状;策略
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而言,由于学习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效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预习习惯的培养,则是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预习对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农村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意义、现状及策略。
一、农村小学语文中段课前自主预习习惯培养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所以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二、农村小学语文中段课前自主预习习惯培养的现状
1.教师引导不当。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求知欲大打折扣,觉得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心态上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在作业方式上缺乏研究,针对性差;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2.学生执行不力。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一些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
3.家长重视不够。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内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别的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软作业”抛到了一边。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家长而言,由于忙于生计,绝大部分家长无暇过问孩子的作业问题,更甭谈什么督导孩子预习了,因为绝大部分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预习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也不了解。
三、农村小学语文中段课前自主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学生课前预习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农村小学语文中段的课前预习中应当具有的手段和策略:
1.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在农村小学中段的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发挥催化作用,是养成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把学习搞好的先导。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地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因为目的是与兴趣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兴趣孕育出目的,目的激发起兴趣。其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教师对学生预习作业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要给予赞许,把学生预习语文的兴趣在愉悦中激发出来的。
2.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学生开始不会预习,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就应该不拘泥于形式,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上几次预习指导课。在预习课上,教师可以就一篇要学的课文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等到学生基本掌握预习的方法之后,也就可以布置运用方法回家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用查字典的方式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僻字,了解这些词义的真实含义,提高预习的效率。
3.让学生把预习当成一种习惯。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前期,可以通过一些督导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目标,慢慢地,学生会把预习当成一种习惯。学生的预习习惯一旦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将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极为重要。对于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更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崔恩东.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及改进策略[J].吉林教育,201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