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析

2016-05-14 22:38谭小琼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8期
关键词:品德课道德教材

谭小琼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长期对中国社会现状及学校教育工作进行悉心考查的基础上,创立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中国的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极大的启迪。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所以效益低,最终归结为“知”、“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行教育的“理想化”,过分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陷入困境。

《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学思想品德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增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课时。”正是基于这个要求,我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着力改进以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三多三少”即灌疏多悟少,理多情少,知多行少的弊端,力求教学过程“生活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前,注重调查和了解生活经验,铺垫学生的道德认识

英国学者麦克菲儿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囿于小课堂一隅,是思想品德教育长期的一个缺陷。陶行知指出“社会即学校”,要求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强调活动的多样性,因为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所以开课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基础,多作生活调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课的道德认识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

二、课中,注重剖析和体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育情悟理是思想品德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情”从何处来,“理”在何处明?我认为这就应该吸取和应用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成果为课堂教学“充电”。

如在讲《遵守公德》一课时,我以教参中关于“马桶”的一则笑话来引入课堂,学生边听边笑,在大家笑过之后,与学生共同分析每一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这一细节进行反思,问一问我做的到底怎样?知道并指导学生在这些生活的细节方面应朝着什么方向去做。我还利用教参中“电视”的故事,来让学生树立一种“归原位”思想,“马桶”的笑话和“电视”的故事都随时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事例,都是发生在家庭当中的事例,从而引导学生对其行为和行动动机,进行深刻的价值分析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很快明白,生活的细节彰显素质,进而以点带面,使学生认识到遵守公德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是高尚的社会道德的体现。正像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一个不讲社会公德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一个讲公德的民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三、课尾,注重列举和评析生活实例,升华学生的道德认识

凡是思想品德教材提供的道德素材,虽然来源于生活,但都是通过编者进行了认真筛选并进行适当加工的人和事,毕竟是典型的、高境界的,甚至是较为理想化的教育材料。为了让学生明理更为深刻,行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在课尾环节,教师应让学生多举例和评析生活中的实例,多质疑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使思想品德课更具有生活化的气息,以达到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道德认识的目的。

四、课外,注重实践和拓展生活时空,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育,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未必就能按课堂内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去做。有这样一个例子:课上,老师问学生:“每天放学回家,,你又饿又累,父母在忙着做晚饭,你该怎么办?”学生纷纷回答:“帮助爸爸、妈妈做!”老师满意地点点头:“好!”而在现实生活中呢?学生回家,有的进门就朝家长喊“饭怎么还没做好,要饿死我呀!”所以,新“课标”还特别强调要求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行互动和谐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单元教材,为学生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且制定相应的评价检测方法,加强平时督导,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规范道德行为。

如在讲《民族之魂》一课时,我在让学生了解国歌这些国家标志的意义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学生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听到《义勇军进行曲》,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时,都要面向国旗,庄严肃穆并行注目礼或队礼。并在课上结合学校德育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唱响国歌这一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唱响国歌,课后加强了督导评价,跟班主任协商,在周一升国旗时,对各班进行评比,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能按要求自觉做到,勿需督导,时间一长便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当然,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突显“生活化”,真正做到德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除了做到上述基本的方法和步骤外,在课前,教师还应该加强教材研究,针对主体教材中某些不符合或不贴近本地或本班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以尽量缩短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思想品德课教材与教学对学生道德能力发展,切实起到积极的、更实在的知道作用。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要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成为“死教学”,要“清如许”,必须“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生活!课堂小天地,社会大课堂,让生活回到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激活我们的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服务于生活,教会我们师生如何品味生活,如何适应生活,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教育与生活的双赢。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品德课道德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