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辉
河南省鹤壁市实验学校在云环境下,把电子备课与网络研讨有机结合起来,把研讨的内容前移,引导教师采取“独立主备、分色复备、专家点评、交互选用”的备课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教师把自己主备的教案(课件)上传到学校的网络备课平台上,同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系统,运用批注的形式在原来的备课上进行不同颜色的分色复备与补充,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及教育理念融入原来的备课(课件)当中,实现网络化的二次、三次复备,最终由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完成本章节备课任务,学校再邀请校内外学科教学专家登录网络,对教师前期的备课用专用色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其中,教师“独立主备”是关键。本文重点谈谈在云环境、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自主化的背景下,教师该如何“独立主备”。
一、备课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往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生命课堂的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二、备课要求
应该做到“六备”:备课标(初三备课还要备“中考要求”)、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后反思。
(一)备课标
渗透课标中的课程理念。
1.目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2.内容理念: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课程。
3.学习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教师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
5.评价理念:了解和掌握课程评价的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新的评价观念。
6.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二)备教材
由于备课是一种预先的设计,所以备课的第一步是要对备课的对象进行理解和研究。
1.阅读教材
备课过程应该是教师与作者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言感受,切不可简单搬用他人的方案。只有这样,备课才会有生命力。
一是要通读教材。通过通读了解教材大致内容、体例安排和来龙去脉。
二是精读教材。通过精读理解教材上每个字、词、句的具体含义,领悟其中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真谛,以便与学生交流。
2.吃透教材
新课程提出: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为了用好教材,就要吃透教材,就要对教材了如指掌,“明朗透亮”。为了吃透教材,教师要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然后确定好本节课的三维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关键点。
3.补充教材
教师要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摒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补充教材实际上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可利用订阅的资料、报纸或在网上下载的资料来补充教材,开发教材。
(三)备教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陶行知说过:“好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
1.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以“三勤四环节教学法”为例,就是备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
2.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思考是否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问题的生成,是否有利于自主学习,是否有利于开展合作,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是否有利于自我体验,是否有利于全体参与,是否有利于拓展实践,是否有利于创新精神生成。
3.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
4.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教师要尽可能地想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要弄明白。
5.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是一种对话,包括人与人的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对话是多维的、立体的、网络的,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
(四)备学生
1.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教师要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
2.关注个别差异,设计不同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要突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
(1)设计课堂教学分层。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
(2)设计课堂练习分层。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为熟练活动的过程,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并分层练习。
(3)设计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将作业分为A、B、C三组,A组为基础,B组为中等,C组为提高。分层作业设计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新知,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和兴趣。
(五)备学法
备课时要改正“重课本,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的不正确做法。陶行知说过:“不如给学生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的宝藏。”可见,教育内容的重点要从教知识转向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教学生学会思考,转向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备课要重视备学法。
常见的学法有:预习的方法、阅读课本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作业的方法和小结的方法。
(六)备教后反思
上完课,教师应及时反思,检查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比如所用的教法、学法是否恰当,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何优点,什么环节需要改进等等,并最终形成新的课堂设计,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