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宏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8—0103—01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进行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
如,教学“比的应用”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有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而思考问题是创新意识产生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设定让学生思考的对象,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依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学生思维的尺度,使学生在思考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通过剪拼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合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交流中,引导学生寻求不同的剪拼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如,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发了思维的共鸣,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指导学生质疑问难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出发,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笔者是这样做的。
1. 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答,学生真的无法得到答案,教师才出手帮助。
2. 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一课,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笔者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列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他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进行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中产生的,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笔者认为,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同时还要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