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适切:学习真正发生的前提

2016-05-14 03:59戚成林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西楼纪伯伦李煜

戚成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154-01

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诵读欣赏“词二首”编入了两首写愁情的诗词:一首是“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另一首是一生顺利的太平宰相晏殊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笔者曾经观摩过两位教师执教这两首诗的同课异构公开课,深切地体会到教学内容适切对于保证学习真正发生的重要性。

一、适切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发生的前提

第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围绕李煜的《相见欢》展开,而把晏殊的《浣溪沙》当成迁移运用的材料。其教学《相见欢》的思路是——朗读感受情,赏析词中景,品析词中情。这位教师的教学没有局限于李煜的词,而是特别重视横向拓展,比如在“赏析词中景”这个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从词的上阕找到了所写的景物——西楼、残月、梧桐、清秋、深院。接着,以“西楼”为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此教师引入了与“西楼”意象相关的链接资料:从“中国古代家居房间的布局”,到“东为阳,为大,为贵;西边属阴,为次,甚或为贱”,再到元杂剧《西厢记》中“西厢”,又谈及“西楼”慢慢演变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常依附着忧伤、愁苦、悲切、幽怨等情思。这一番探究,让学生对看似没有深意的“西楼”有了更深的认识,变得兴致盎然起来。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去研究其他的几种景物。为了便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还提供了一些背景性资料,比如围绕“梧桐”这个景物,提供了诗句链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应该说,这位教师很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得方法与规律,在深度探究中建构通过揣摩意象领悟诗歌情感的知识。然而,教者显然高估了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课堂曲高和寡,除了几个优秀学生表现尚活跃,大多数学生神情迷茫、似懂非懂,并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的状态。只有落点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才是适切的,这样的道理已经被充分地阐释过,这里不再赘言。

二、适切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质量的保障

另一位教师的教学选择是以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沙与沫》中的诗句“忧愁是两座花园之间的一堵墙壁”作为这节课的“课核”,串起了两首词的教学。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朗读两首词之后,这位教师亮出了纪伯伦的诗句并带领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后便出示了两个探究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班级展示、质疑补充。这两个探究题是:两首词中的“两座花园”分别是什么,请具体描述;阻隔“两座花园”的“墙壁”又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以纪伯伦的诗句为抓手,学生很快找出理解了李煜的愁和晏殊的愁。我认为,这位教师的巧妙之处在于,他没有机械地把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交给学生一张路线图,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寻宝”。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引向了文本深处,充分体验了领悟诗人情感的过程,既读懂了诗歌,也建构了读懂愁情类诗歌的程序性知识,这样的学习无疑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

通过这两位教师的课,从学习活动的结果看,真正的学习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学习者能较为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学习者能在直接或间接情境中体验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者能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而要达成这样的结果,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是前提。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中)

猜你喜欢
西楼纪伯伦李煜
赵匡胤:卧榻之侧,容不得李煜长吁短叹
我们家的小“坑货”
[黎巴嫩]纪伯伦《纪伯伦散文诗全集》
纪伯伦买驴
灵犀
咏菊怀李清照
误做皇帝的李煜
在黎巴嫩感受纪伯伦
纪伯伦的柏拉图之恋
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