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新闻类专业文学课程转型探索与实践

2016-05-14 18:22郭永勤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转型

郭永勤

摘要:处于探索期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当前新闻专业文学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学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文学课程;转型;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8006503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批新建本科院校,面对老牌研究型、学术型大学的压力,适应当前需要,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先行者。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必须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解决课程体系重构问题,“构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一是要注意其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区别,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能力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要注意其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课程体系的不同,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特色就在于把以基础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转型为以应用学科的能力发展为主线的课程结构。”[1]但是目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尚不成熟,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虽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新闻类专业,新闻类专业与中文传统专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部分高校的新闻类专业都脱胎于中文专业,在专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中文类教师转型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专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之后,中文类教师依然承担着新闻类专业基础课的任务[2]。作为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文学课程的设置可谓内容庞杂、样式各异。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教学实践中新闻专业的学生对文学课程兴趣不高、收获不大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文学课程转型是摆在广大文学课程教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及所在团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的意义及现状

当前,多数院校新闻专业开设了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外国文学作品选讲等在内的文学课程,①这对于新闻专业学生全面打牢基础,提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继而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和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文学课程开设的目标是为培养新闻实务人才奠定基础,但在现实中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新闻专业的培养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部分院校从课程名称上看就没有体现出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差异。从文学课程开设的效果看,不尽如人意,以黄淮学院为例,该校设置有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1年之前,三个专业均开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等课程,开设周期为3学期,总学时为117(45+36+36),课程以选择中外文学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篇章入手,引导学生不断提升欣赏能力,成为具有较高鉴赏能力的审美主体。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主要是以代表作品的精讲为主 ,所用教材为各种版本的作品选,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一定的辅助阅读,最后的考核也以文学史基本知识和作品为主。因此,学生的学习依然限制在课本和课堂之上,不仅学习兴趣不大,而且无良好的效果,随着一门课的结束,此类知识素养的积累就画上了句号。

学校发展转型后,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大了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比重,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分量,对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压缩和整合,文学课首当其冲,被整合为中国文学作品选讲和外国文学作品选讲,开课周期为2学期,总学时为96(60+36)。虽然课程名称发生了变化,但是授课模式和考核模式等都没有根本性的变革,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文学课程进行实质转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闻专业文学课程转型路径探讨

1课程设置

2013年,在广泛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黄淮学院对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试点修订,本次修订进一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对应人才培养的规格,设立了不同的能力、素质模块,对文学课程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在专业基础模块,设置了中外文学名著导读、古典诗词鉴赏和国学经典导读课程,体现出整合课程,构建模块,夯实语言文学基础的思路。

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文学课程学习的基本规律。上述课程的设置,体现出面和点的关系。其中,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是面的部分,其不同于以往所开设的文学作品选讲系列课程,既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外国文学作品选讲的整合,也是对传统课程的突破。该门课程,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监控下,督促学生大量广泛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而古典诗词欣赏和国学经典解读则是点,通过对所选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新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适应了培养目标的需求,而且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重构。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对比之前的文学课程,新课程调整了教学大纲,同时提供导读书目,加大课外配套学时,实现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重构,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突出了对阅读量的要求。如中外文学名著导读,广泛阅读是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大家养成阅读的习惯,使阅读终身化,潜移默化地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习该课程期间,要按照要求完成指定篇目的阅读,并积极阅读推荐书目,逐步扩大阅读范围。

其次,古典诗词欣赏和国学经典解读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深入阅读。这就意味着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鉴赏各类文学作品的方法,在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者、背景等知识的前提下,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实现了点和面的结合。

3课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文学课程考核,基本采取闭卷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成绩构成包括卷面成绩、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又涵盖了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课程整合之后,性质及要求发生了变化,考核方式必然有所变动。以中外文学名著导读为例,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分为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和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三部分,每一部分均开列有必读书目和推荐阅读书目,阅读量首先要进入考核内容。因此,本课程采取开放式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阅读数量,指定阅读篇目的完成情况,读书笔记的撰写、阅读成果的分享、阅读效果,对阅读对象的鉴赏能力等。而且打破以往学期结束集中考核的模式,在每一模块结束时,即进行本部分的成绩评定,最终在汇总的基础上,评定出学期成绩,从而变期末考核为过程考核,促使学生一直处于阅读状态,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学习方法

课程性质及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彻底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中外文学名著导读为例,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广泛阅读作品,教师的讲授主要是提供一些阅读和鉴赏名著的基本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引导者、组织者、监督者、推动者。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如果还是一本书、一根笔、一本笔记的学习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课程的学习要求。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还要很好地调配课外时间,大量阅读,积极思考,善于比较,再返回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获得不断的提升。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职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组织和监控的作用。

为了满足教学需求,课程资源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的组织、监控、指导,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新闻专业文学课程转型教学实践

2014年5月,黄淮学院完成了对试点方案的修订工作,并开始在2014级广播电视编导(合作办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一学生中试用,文学模块课程首次运行,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进入教学环节。

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经过认真讨论,为课程配备了三名主讲教师,分别来自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教学团队,对应负责课程中中国古代、中国现当代和外国文学名著的导读部分。三个部分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需要统一的教学理念。因此,团队确定后,对课程转型、整合的理念、课程的新要求等问题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共同完成了课程教学大纲的编撰工作和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的设计工作。

开课之初,对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阅读积累差异较大,阅读兴趣各有侧重,接触到不同阶段、不同文体的作品时,参与的热情明显不同,一方面,理论知识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导,激发他们潜在的热情和积极性,是需要直面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经过讨论,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课程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开放讨论法等方式,认真设计了教学环节:

首先是给出作品,征集鉴赏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其次,对作品进行多种鉴赏角度展示(案例分析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该类作品的基本欣赏方法。

再次,给出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外对必读和扩展阅读作品进行阅读(学以致用)。

最后对阅读状况进行检查 ,对典型作品进行讨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配套课程资源开发

培养方案确定后,教学团队即结合专业特点,开始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课程资源开发大致分为核心资源和拓展资源两个模块,目前,核心资源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包括课程的大纲、简介、授课教案、课件、必读书目及原文以及讨论题目等,拓展资源部分已经部分完成了推荐阅读、名篇名家解读、著名文学家等资源的建设,其中阅读资源部分,已经储备了百部文学名著,学生只需登录课程网站,即可以享受丰富的文学资源和专业的学习指导,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及学习要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古典文学阅读障碍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教学团队开发了有声读物,把《诗经》《庄子》《老子》《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用配乐吟诵或朗诵的形式整理出来,供学生收听、感受,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感知能力。

3严格教学过程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投入和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首先是要向学生解读该课程,明确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只占很少部分,主要是介绍一般的欣赏方法,使学生的阅读不过于盲目,但是阅读本身是个体性很强的体验过程,因此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组织、点评等。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学生按照1∶2来配备学时,进行大量的阅读,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状态进行监控。进行环节监控,是教学组织的一个难点,在和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内成员相互监督的方法。要求每组每周至少推介一部作品,至少有两人参与课堂讨论或阅读分享,并通过检查读书笔记的方法,查看阅读数量和效果,有效保证了学生的阅读状态。

从课程的运行看,学生不再是坐在教室里被动听课的人,特别是在课堂讨论和阅读分享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从阅读数量来看,学生对指定篇目都能做到细致阅读,对要求的拓展篇目也能够通读,并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达到了广泛阅读的目标。

通过对上课学生的调查,近90%的学生表示这样的课堂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有裨益,尤其是课程设置的阅读讨论和分享环节,几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而且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这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虽然由于经验不足,课程在运行中还有一些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尤其是任课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及对学生阅读过程的监控等环节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但是这种课程模式,不忽视基础,强化语言应用,服务于新闻实务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这种课程模式有推广运行的实践价值。

注释:

①就河南的地方高校来看,平顶山学院、许昌学院戏剧影视文学及相关专业开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选讲、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讲等课程;南阳理工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均开设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南阳师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有中国文化概论及相关语言文学基础课程;商丘师院广播电视学及相关专业均开设有中外文学作品选讲等课程;洛阳师院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均开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等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冰,陈兆金.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四大基本问题[J].天中学刊,2014,(6):117.

[2]奚路阳,王哲平.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的改革[J].新闻爱好者,2011,(10):142.

[3]苏焘.新闻传媒专业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策略新探[J].语文学刊,2011,(13):11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Journalism Literature Curriculum

GUO Yongqin

(School of Cultural Media,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 China)

Abstract:In the explor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For instance, the current journalism literature curriculum has many problems, which can not adapt to and meet the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targets and requirements. Building the literature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adapts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constantly upda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exploring teaching method ar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raining applied journalism talents.

Key words:literature curriculum; transi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