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记叙文写作应清晰、细腻、多彩

2016-05-14 16:22邓惠兰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情感世界刘和珍刻画

邓惠兰

记叙文,简而言之便是“记人写景叙事”,特别是叙事,体现着表达者的精妙构思和精湛技巧。让记叙文走出平庸、平淡的窠臼,体现出主题清晰、感情真实、景象多彩的特征,则需要教师与学生潜心研究一番。

一、清晰:表达最纯正的主旨意图

文章是说理明道的载体,体现着作者的精巧构思。写文章最怕理说不清,道不明,最怕离题万里,不知所云。离开了写作主题的文章,都是“废言的合订本”。写文章将主题清晰作为首条原则,方能取舍得当,顺当自然。

写作要求培植好主干,使作文更有目标方向。如在《这也是一种爱》习作中,作者说到自己是一名优秀生,考试失手考了79分,听到成绩后父亲没有责怪,反而说:“你想吃些什么?我明天去买。”着实让作者有想哭的冲动:“虽然很简单,也很容易伤人,但这也是一种爱吧!”透过这样的主题,不难发现:改变原来的叙述模式,让读者从作者的写作中发现一向木讷的父亲对儿子没有过多的责怪,而是主动改变教育方式,让作者深深懂得了父爱,更是让读者体味到“中国式”教育的深刻含义。作者在描述中,始终紧扣父亲不变的神情来主动表达,让读者在近距离接触感受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感染。

记叙文应该在遵守“六要素”外,多对文章主题深入研究。教师帮助学生敲定一定的目标方向 后,多让学生认真审题和精心撰写提纲,做到“眼中有题,心中有纲”,指导学生不怕厌烦,大刀阔斧删减,做到“不蔓不枝”。写作后,回望“主干”,能遥相呼应,必要时宕开一笔,有力收束。

二、细腻:反映最真实的情感世界

文章都是“缘事而发”的结果。学生充分调动眼、脑、口、手等多种感官,捕捉细腻的所见、所闻、所感,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运用细腻的记叙方法来整合资源,使之成为“情感的宣泄点”与“互动的生成点”,更利于学生接受掌握。

细腻的刻画需要细致的观察,描述其中细微之处,定能展现出最为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如在写《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时,一学生就通过细腻的观察来体现不一般的情感世界。文章开头说自己“三天两头跑医院,是名副其实的‘病秧子,记得一次瞧病回来后,看见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自己便下车仔细驻足观赏,“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加上一大片白色的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通过这样的细腻描述,让人感受到野生白菊花的旺盛生命力与活力。在经历了此次事情后,作者“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因为“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真实的呼声,触摸到真情。

教师要多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运用白描手法的过程中触摸内心最真实的感知,使表达的情感真实有效,紧扣描述的典型与多元。鼓励学生从生活所见中主动摘取相应的表述信息,从镜头取景远近、人称变化、语言长短等方面筛选丰富内容,更利于他们深入感知体验。

三、多彩:刻画最感人的细节

从细节处刻画,更能赢得读者的关注。刻画的多彩多样,让学生在窥见一斑中把握不可言传的妙意,也为写作提供了最为真实、感人的素材。多彩的刻画,能使文章更加闪亮,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刻画细节可通过间接描写,让读者有所感思。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在描述刘和珍被害时,通过对各种部位所受到的伤害——“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和介词“从……入”的运用,自然而然刻画出刘和珍所遭受的不一般伤害,足以衬托出当局者残忍的手段。此外,可运用“惜字”刻画,让读者主动捕捉其中的内涵,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那雪下得正紧”,单一个“紧”字,可见雪的广、大。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刻画细节,使得表达富有生命活力,更有立体层次感。如比喻,形象具体;拟人,生动有趣;夸张,感知深刻,等等。

指导学生运用多彩的刻画来展示细节,能使文章描述更加具体。运用多彩的表现手法,从某处细节入手,展开适当的铺设和描述,让文本意义更加明确。多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感受不一般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刻画,让表述内容更加生动。多运用对比剖析,能使学生在比照中不断开阔眼界,获得深刻感知体验。

总而言之,围绕记叙文的写作特点,让文章清晰、细腻、多彩,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唤起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们能够带着真实的感知去主动表达。围绕“细”字做文章,突出刻画的多彩与生动,主题的清晰与纯正,才能使文章感人。但无论哪点,“功在平时”是值得推崇的经验,多做有心人,在随时随地的练习中感悟精妙,体味精华,则是写好记叙文的前提。

猜你喜欢
情感世界刘和珍刻画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创享空间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最可爱的人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
别去问值不值得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
梆子戏中的商人形象及其情感世界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